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道遠且阻
2012-7-28 11:30:00 來源:中國經濟報告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2年5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領導人回顧了中、日、韓合作的進展,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合作的目標和重點。三國領導人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決定適時頒布相應的FTA((FTA是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的英文簡稱,它是獨立關稅主體之間以自愿結合方式,就貿易自由化及其相關問題達成的協定),并發表了《關于提升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指出“我們歡迎三國自貿區聯合研究的結論和建議。認識到中日韓建立自貿區將促進三國經濟增長與繁榮。我們支持三國經貿部長關于年內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建議。為此,三國應立即開始準備工作,包括啟動國內程序和工作層磋商”。
某種程度上講,這對三國的經濟合作以及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未來繁榮與穩定,無疑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然而,這樣的“好事”,卻也是一波三折,基本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什么時候那“最后一只靴子”能落定,還不得而知。
一、中日韓FTA的進展
2001年開始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以及日本綜合開發研究機構(NIRA)共同承擔了中日韓聯合研究項目,針對促進本地區貿易與投資、建立中日韓三國自貿區的宏觀經濟影響等問題進行民間研究。
在2002年11月舉行的金邊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期間,朱镕基向日韓兩國提出了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并建議適時啟動三國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
2003年10月6日,中日韓領導人在巴厘島舉行第五次會晤,三國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這標志著中日韓開始從政府層面正式推動自由貿易區的構想。
不過,2003年以來,無論民間還是官方、一國還是多國,共同聲明、共同研究等等,多年來發表過的、沒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幾可等身”。而且,三國政府領導人無論是在多邊場合還是在雙邊場合,甚至是在本國國內,都多次表示過要啟動FTA的共同研究、啟動談判等等。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和各國努力協調克服危機,日韓兩國對中日韓FTA的態度發生了微妙變化。2009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領導人在會議上決定,盡快啟動中日韓FTA的官產學聯合研究。同年10月,中日韓在泰國舉行的第六次中日韓商務部部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提出2010年上半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完成中日韓FTA的官產學聯合研究。
從2010年5月到2011年12月,中日韓三國共舉行7次官產學聯合研究會議。
2010年5月,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一次會議在韓國首爾召開,三國就自貿區聯合研究的基本議題設置、研究方式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對貨物貿易議題交換了意見。2010年9月,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二次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三方就關稅、非關稅措施、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技術性貿易壁壘(TBT)等涉及貨物貿易和經濟合作領域的有關議題充分交換了意見。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三次會議于2010年12月在中國山東威海舉辦,主要討論了自貿區服務貿易與投資領域等有關議題。三國承諾將努力于2012年前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并努力完成三國投資協議談判。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四次會議于2011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韓國的濟州島召開;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五次會議于2011年6月底在日本的北九州市舉行,主要討論了自貿區服務貿易與投資領域等有關議題;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六次會議于2011年8月31日至9月2日在中國長春舉辦,會議主要討論的是相關規則及合作規范等問題;2011年12月14日至16日,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第七次會議。會議一致認為,中日韓FTA不僅僅是促進三國間投資貿易與擴大廣泛的合作,而且對推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也有非常有意義。
然而,縱觀這10余年來的歷程,不難發現,中日韓自貿區構想的提出并不晚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等其他東亞地區自貿區安排,但進程卻躑躅不前,長期停留在“研究”階段。某種程度上說,可謂碩果累累——單邊、雙邊或者三邊的共同研究成果頗豐;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卻又乏善可陳——沒有看到任何實質性內容!各種可行性研究的結論都十分積極,但卻一直未能進入下一步。豐碩的研究成果,或束之高閣,或置于書齋,鮮見轉化為實際行動,遠遠落在東亞其他自貿區進程后面。
二、觸手可及的“好處”
中日韓三國地處東北亞,人口占全球22.3%,經濟總量占世界19.6%,是繼北美、歐洲之后的世界三大經濟圈之一。 中日韓的經濟規模和跨國投資居世界前列,2011年中日韓的對外投資分別為676億美元、1156億美元、204億美元。但以中日韓為主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滯后,三國間互相投資額僅占三國對外投資總量的6%。因此加強三國投資合作,推進自貿區進程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003年中日韓自貿區民間可行性研究小組分別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對中日韓自貿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模擬,其結論基本一致,即建立中日韓三國自貿區對推動三國經濟增長、擴大對外貿易和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其中通過建立中日韓自貿區能夠帶動中國GDP增長1.1%~2.9%,推動日本GDP增長0.1%~0.5%,推動韓國GDP增長2.5%~3.1%。而中國能夠獲得46~64億美元的總福利提高,日本獲得67~74億美元,韓國的福利提高最明顯,共計114~263億美元。在取得共贏的同時,FTA將推動東北亞乃至東亞經濟圈成為世界經濟力量的第三極。
根據中國2012年5月初發布的《中日韓合作(1999~2012)》白皮書提供的數據,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額從1999年的1300多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億美元,與三邊合作開始的1999年相比增長了4倍多。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日本、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日本、韓國在中國貿易伙伴中分別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在直接投資方面,日本和韓國是中國的重要外資來源,到2011年底兩國累計對中國投資接近1300億美元。
對韓國而言,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2011年,韓中貿易額達到2456億美元,貿易額和貿易增速均超出韓美雙邊貿易的2倍,韓國對華貿易順差接近800億美元。根據中方的統計,貿易順差遠遠超過了韓國對美貿易順差的116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也是韓國最大的海外投資目的地,2001年到2010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累計369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韓國三星、LG、SK、現代汽車等跨國公司最大的銷售市場。目前,韓國已與歐盟、美國等16個經濟體簽署了自貿協定,但韓國與中國、日本仍然是最密切的貿易合作伙伴,中日韓自貿協定對韓國的經濟效應將遠遠超過韓國已簽署的任何其他自貿協定。
2011年,中日貿易額已經達到3431億美元,日方的順差達到463億美元,日本對中韓的出口額占對外出口總額的近30%,簽訂自貿協定將使中日之間的貿易額出現一個持續的較快增長。
三國之間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基于貿易和投資的經濟相互依賴:一方面,日韓兩國通過直接投資將產業大量轉向中國;另一方面,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使得中國成為日韓兩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日韓三國互為鄰國,三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0%和亞洲的70%,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額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2%),原因就在于中日韓三個相互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間卻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在當前美國經濟仍不穩定,歐洲又因債務危機陷入困境的背景下,沒有中日韓市場的一體化,亞洲經濟一體化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看不到任何前景。因此可以說,加強中日韓合作不僅對于三國經濟發展,對于整個東亞乃至全球經濟的總體表現都具有很積極的影響。
三、道遠且阻,各懷“鬼胎”
盡管存在巨大的潛在經濟利益,三國領導人也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發表了《關于提升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但是,由于各方都有自己不為對方理解、或者不可能讓步的一些訴求,在對待三國FTA這事上面的態度,也有了相當的變化。因此,可以看得出,中日韓FTA的建立依然是“道遠且阻”,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日韓三國的經濟水平差距較大,要達成FTA協商,首先要建立起三國的利益關系,因此過程十分復雜。三國都認為自貿區對自身有利,但目前對能否順利啟動還是沒有完全把握。而且,還需要克服很多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困難,再加上三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及歷史糾結、政治上的相互不信任、安全上的憂慮以及區域外因素的干擾等,三國自貿區顯然不會一帆風順。
在FTA競爭方面,日本遠落后于韓國,因此日本渴望通過此次FTA協議逆轉局勢。日本對中韓的出口額占對外出口總額的近30%,盡快啟動三國FTA談判將使日本受益。日本政府最擔心的是國內農業,而希望簽署比自貿區低一級的投資協定。這是為了促進比韓國、中國企業更具競爭力的日本企業進軍亞洲。
韓國方面,經濟上,“FTA疲勞綜合征”在韓國國內經濟主體之間迅速擴散。韓國的態度從積極轉向倒退,盡管研究認為韓國將是自貿區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三國間的FTA開放程度有可能較低,韓國在對華FTA上可以多大程度獲得出口擴大帶來的現實利益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韓國不僅擔心與中國相比處于弱勢的農業和中小企業競爭力,也擔心與日本相比處于弱勢的技術競爭力。因此,韓國媒體甚至建議韓國政府“警惕”中國分階段、有限的FTA引導戰略,建議韓方堅持一攬子、高級別的FTA談判方式。政治上,韓國領導人擔心國內脆弱產業工人和農民聯合起來抗議,可能導致選票流失進而丟失政權。在野黨強烈反對中韓FTA,稱“執政黨希望借助FTA來修復陷入僵局的韓中關系,但韓中FTA有著給蒙受韓美FTA沉重打擊的農業和漁業領域帶來核爆炸級沖擊的危險”。
另外,韓國政府認為韓國已成功與歐盟(EU)和美國簽署了FTA,因此在與中國和日本討論FTA的過程中掌握了主導權。韓國政府有充足的時間就中韓FTA具備的外交、安全意義和中日韓FTA的經濟效應進行充分的內部討論。可以考慮暫時放下中日韓FTA,
對于中國來說,最擔心的是與日韓相比處于弱勢的汽車等工業開放,將帶來國內產業的存亡和嚴重的失業。但是,中日韓FTA在外交、安保上的意義大于在經濟上的意義。起初,中國對中日韓FTA并不積極,但自從韓美FTA生效后,日本又表示要參與由美國主導的TPP,因此中國意識到有必要抵制美國,所以改變了對于三國FTA的態度。不管是中韓FTA,還是中日韓FTA,只要是沒有美國涉足的東北亞地區FTA,中國都是歡迎態度。
因此,中日韓三國之間如何提高彼此政治互信度、如何妥善解決領土爭端、如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以正確的歷史觀對待歷史問題上的糾結、如何從長遠戰略高度,本著三國FTA“win-win-win”精神,彼此讓步等,才是順利實現三國FTA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