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營改增”促轉型穩增長
2012-7-27 12: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以切實減輕稅負來激勵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刺激經濟平穩增長。這是宏觀經濟調控思路出現的積極變化,比單純擴大財政投資的“一次性增長”更可持續,更加契合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昨天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8月1日起至年底,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簡稱“營改增”)的試點范圍,由上海市分批擴大至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深圳等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明年繼續擴大試點地區,并選擇部分行業在全國范圍進行試點(相關報道見B6版)。
這是今年以來以結構性稅改促轉型穩增長的“最大動作”,是上海今年元旦起率先在國內實施“營改增”試點取得明顯實效的一個有力佐證。由于營業稅是目前地方稅的“第一大稅種”,而增值稅的大頭則歸中央政府支配。所以,“營改增”稅改被輿論形象地描述為地方政府的一項“自費稅改”。
此項稅改的內在邏輯是,通過“營改增”降低服務業企業的實際稅負,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現代服務的培育和發展;改革的內在理論是,以暫時犧牲眼前利益謀取長遠利益,以科學發展取代GDP至上,亦是地方政績觀出現可喜變化的一大表征。
實施已半年的上海“營改增”試點以事實支持了上述結論:今年一季度是上海“營改增”試點的起步季,上海因此減少地方營業稅20億元。二季度是上海“營改增”試點的鋪開季,上海減少營業稅30余億元。不算此項稅改帶來的邊際效益和溢出效益,參加試點的上海企業尤其是中小服務企業由此減少直接稅負超過50余億元。
本周一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經濟“半年報”,上半年上海GDP增幅雖然只有7.2%,低于全國平均增幅。可是,若把上海上半年GDP的構成作個剖析,就是外行人,都能直白地感受到上海經濟運行在困境中所呈現的新希望。上半年,上海二產增幅只有3%,服務業(廣義三產)增幅是10.3%。而上海服務業內部的現代服務業,更顯蓬勃發展生機。舉例講,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增幅高達18%,現代物流業增幅12.1%,呈現一路領跑全國的可喜景象。
若再作深論,服務業占上海全市GDP比重達到了60.4%,比去年同期提升2.6個百分點,創下歷史同期增幅新高。此外,在上海上半年7.2%的GDP增幅中,現代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令人欣喜的82.6%。事實勝于雄辯,由“營改增”主打的結構性稅改,已當仁不讓地成為上海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以促轉型帶動穩增長的最給力“推進器”!
今年4月起,受上海此項稅改試點“正能量”逐漸釋放產生的傳導與輻射,多個省市主動向中央要求參加此項“自費稅改”。下月起有幸參加第二輪試點的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中,除安徽和湖北隸屬中國經濟的中部板塊外,其余8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均屬于東部板塊。這向全社會揭示出一個基本事實,加快結構轉型,以轉型穩增長,不僅僅是上海的必需,亦是整個東部板塊諸省市共同的心聲。放在幾年前,包括去年這時候,這或許仍是人們不敢想象的。
以切實減輕稅負來激勵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從而刺激經濟平穩增長,謀求的是有質量的增長。這是宏觀經濟調控思路出現的積極變化,比單純擴大財政投資的“一次性增長”更可持續,更加契合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相信,以結構性稅改作為穩增長的調控杠桿,勢必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綜合效應。
我們同時亦期待,更多的結構性稅改舉措能夠成為此輪穩增長的主要撬杠。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固然代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之一,但制造業依然是當下及今后長時期內,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的基本依靠力量。希望針對制造業企業尤其是業內中小企業的結構性減稅,也能盡快邁出實質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