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采購資訊

如何確保食品采購安全?

2012-7-11 12: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編者按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瘦肉精、地溝油、毒豆芽、回鍋油、染色饅頭……種種假冒和問題食品層出不窮。據媒體報道,就在前不久,南昌市青云譜區食品安全部門在查處一個熟食黑作坊時,竟發現世界500強企業沃爾瑪的訂單和銷售單。與此同時,在沃爾瑪八一廣場和青山路兩家店,銷售人員正在出售這家黑作坊生產的“湘味熱鹵”涼拌菜。據了解,這些名為“湘味熱鹵”的涼拌菜都是在外面的黑作坊加工成熟食后,再由沃爾瑪的導購員用鹵料加熱、拌料……黑作坊生產出來的產品為什么會進入沃爾瑪超市?
    上述事件表明,在食品供應鏈條中,做好原材料采購、供應商管理,在確保食品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目前我國食品采購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從采購環節確保食品安全?請關注本期《焦點熱評》。
●哈爾濱物流研究所經濟組組長劉春宇:
由沃爾瑪黑購事件引發的拷問
    沃爾瑪用黑作坊鹵料,肯德基用黑油炸薯條等,這種嚴重侵害消費者的行為,卻大多能巧妙繞過我們對食品安全的執法監管環節,不得不令人產生質疑。
    一問食品不安全如何執法從嚴?要在食品安全監管上執法必嚴,必須建立食品安全執法的責任制。不論是洋品牌商家還是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在發現食品不安全問題上,都應一視同仁,嚴格執法,一查到底。在監管的執法轄區內,如商家發生食品安全重大問題,可采取行政通報和新聞媒體公開公示,運用輿論監督,抨擊監管缺失的現象和責任,形成監管的輿論氛圍。
    二問食品不安全如何執罰從重?食品不安全因素始終貫穿于食品供應鏈的全過程,應該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以及消費的每一個環節執罰到位,進行檢查監測執罰,建立食品安全風險全覆蓋的執罰機制。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對農藥、化肥、三廢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開展食品供應鏈的源頭評估執罰;加工食品環節,對管理混亂、超量使用或濫用食品添加劑,堅決執罰取締;運輸和流通環節,完善檢驗程序和監督手段,提高執罰能力;食品消費環節,以預防群體性的食品安全為切入點,形成食品安全違法高額高壓處罰的態勢。
    三問如何強化食品安全風險意識?沃爾瑪事件暴露了食品供應鏈條中,做好原材料采購、供應商管理的有效監管的缺失問題,而根源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風險意識不強導致的。從三聚氰胺事件開始,引起社會普遍關注食品安全。至今,肯德基、沃爾瑪接二連三的奸商行為,又讓人們深深陷入外商食品不安全的憂慮之中。食品安全已然不容忽視。只有當大部分人清楚自己的處境后,事情才會有改變的可能。必須提醒人們,要不斷增強食品安全意識,要敢于對洋商洋品牌的食品不安全行為和現象說不。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委宣傳部張成利:
    食品安全從供應商管理做起
    在食品安全供應鏈條中,對供應商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實際上,包括沃爾瑪門市在內的許多食品零售行業,在供應商選擇、驗貨和產品檢測方面,存在把關不嚴、制度缺失等管理方面的漏洞,引發質量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選擇供應商,是保障食品供應安全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優秀的供應商應該經歷“現場審核”、“證照檢查”、“產品檢測”三個層面的審核。現場審核包括公司投資、資金來源、生產規模、經營狀況及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證照檢查包括查驗供應商有效的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對一些國家強制實施生產許可的行業,還需要查驗生產許可證和單品檢測報告。對高風險的商品供應商應實施兩級審核,即包括零售商企業內部管理人員、采購負責人在內的第二方審核和企業邀請的專業第三方機構審核。資質審核通過后,應通過技術手段,對其產品進行質量檢驗。成為供應商之后,零售商邀請的第三方專業公司還要到合作伙伴的工廠、作坊,進行現場衛生條件等方面的審查,確保熟食和本地生產食品安全可靠。
    嚴把進貨關,是保障食品供應安全的關鍵。在選擇了供貨合作伙伴后,要嚴格食品采購的驗收制度,對有包裝的要檢查包裝是否完好,廠商、地址、電話等是否清楚,尤其要檢查生產日期及保質期;對沒有包裝的食品,如青菜、鮮魚、鮮肉等,要認真檢查其顏色、氣味、以及形態等,有問題的要堅決退回。為防止供應商搞“小動作”,對其提供的產品應該逐批檢測。現實中,因生鮮、熟食食品的特殊性,許多零售企業在驗貨時,只是清點品種和數量,查看供應商公司的檢驗檢疫證明,然后就讓商品上架。此種情況下,假如供應商將好貨、次貨混在一起裝箱,根本發現不了。
    對供應商實行動態管理,是保障食品供應長久安全的根本之策。對供應商進行長期動態的監控,不僅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也是保證其長期穩定供應能力的利益需要。零售企業要建立供應商的質量記錄檔案,從食品安全采購檢測結果出發,記錄每一次食品采購時及采購后發現的有危險食品。據此,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系統。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建立供應商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確定供應商信用等級。這樣,就可以對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行預測,防患于未然。
    除行業內部的管理約束之外,政府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食品領域的市場監管,重拳懲治違法者。特別是要加大處罰力度,以提高其違法成本,使其不敢“以身試法”。
●湖北省嘉魚縣創建辦 舒愛民: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三堂會審”
    黑作坊產品竟然進入沃爾瑪超市,令人難以置信。可見問題食品無孔不入,治理食品安全刻不容緩。那么,如何消除安全隱患,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筆者之見,只有通過“三堂會審”,方能編織起食品安全防線。
    一是對采購員“審視”。采購員的個人品德修養、職業操守,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如果其思想出了問題,問題食品自然難以避免。因此,企業就該對采購人員實行嚴格的入職把關,嚴格審視其身份背景、從業經歷、個人品行、現實表現等,并且要經過嚴格的崗前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處罰措施,杜絕以權謀私、見利忘義的思想和行為。
    二是對供貨商“審核”。供貨方既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有可能成為害人害己的“罪魁禍首”,因此需要慎重“交友”、理性“為鄰”,切不可輕信于人。要取得相關管理部門的幫助,認真審核供貨商的背景和資質,選擇那些有合法經營手續、社會信譽度高、服務質量好的供貨商。別因為眼前利益而降低門檻、放松警惕,被一些冒牌供貨商所迷惑和利用,最終淪為其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平臺和“幫兇”。
    三是對貨源地“審查”。盡管采購人員和供貨商沒有問題,但也不能保證食品的百分之百安全。而應該對貨源地實行嚴格的“審查”,要到貨源地現場詳細了解生產原料、生產工具、場地環境和生產過程,并要細致檢查產品的制作、包裝、儲藏和運輸各個環節,甚至要到相關監督部門查詢是否有合法登記手續、是否有違規違章記錄等信息,做到眼見為實,千萬不可耳聽為虛。同時經常開展突擊檢查,保持常態的監督和管理。
●媒體評論員王旭東:
“焊接好”食品供應鏈條
    是大商場的一時疏忽,讓黑作坊有機可乘,或者說,黑作坊瞞天過海 “混”進來?還是商業 “潛規則”使然,大商場為降低成本,從黑作坊里低價進貨?無論是什么情況,都是不能原諒與容忍的。
    就食品采購環節來講,有成型的制度規范。根據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食品經營者采購食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合格的證明文件。食品經營企業應當建立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食品進貨查驗記錄應當真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如果食品經營企業能夠依法采購食品,就會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增加食品安全的系數。
    食品供應鏈條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瑕疵,都可能讓 “不安全元素”或 “潛在隱患”等進入食品銷售市場,進而端上公眾的餐桌,或直接進入消費者嘴里。這種環節瑕疵,絕不是瑕不掩瑜,甚至具備 “放大效應”,正所謂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只有讓每個環節嚴絲合縫、無懈可擊,才能確保食品在流通渠道上的安全。這里面涉及到企業的自律與監管的執法。
    必須要 “焊接好”食品供應鏈條。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食品經營企業要切實擔負起企業責任、社會責任,為食品安全把好關。維系安全和責任擔當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 “軟實力”,更是 “硬道理”。企業的自律很重要,除了嚴格依法采購外,尚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制定規章制度,不能有絲毫的馬虎。與此同時,市場監管部門當認真履行職責,檢查督促企業依法采購,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采購行為,絕不手軟。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對監管的不作為等行為進行問責,以起到警示與威懾作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