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市場開放與否仍舉棋不定
2012-7-10 12:42:00 來源:中國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26日,國家郵政局正式否認聯邦快遞與UPS獲得國內快遞經營許可證的說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盡管沒有牌照,聯邦快遞與UPS卻一直在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6月底,中國國家郵政局公布了首批通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的企業名單,聯邦快遞(FedEx)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邦快遞”)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UPS”)也在其中。此名單一公布便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狼來了”的擔憂快速蔓延。
但就在眾人擔憂“洋快遞”獲得牌照將會加劇行業競爭時,6月26日,國家郵政局卻否認了聯邦快遞與UPS獲得國內快遞經營許可證的說法。如此看來,聯邦快遞與UPS并未獲得國內快遞牌照。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聯邦快遞與UPS卻一直在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沒有國內快遞牌照,卻可經營國內快遞業務;允許經營國內快遞業務,卻不發放經營許可證。這就是外資快遞企業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經營的真實寫照,從這些矛盾中也不難看出監管部門對外資快遞企業是否開放國內市場“舉棋不定”的態度。
無牌照下的正常經營
對于聯邦快遞與UPS獲得國內快遞牌照的說法,國家郵政局明確表示,聯邦和UPS只是獲得了2012年經營國際業務資質的審核,并未獲得經營國內快遞的資質。中國商報記者從國家郵政局網站上了解到,在獲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名錄上,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企業名單中確實沒有聯邦快遞與UPS,這兩家快遞企業只在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企業名單中。
由此可見,聯邦快遞與UPS的確沒有獲得國內快遞業務的經營許可。但問題是,盡管沒有牌照,聯邦快遞與UPS目前卻在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而且“光明正大”。
在北京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王嵐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們公司的一些地方辦事處與總部之間的文件傳遞就是用的聯邦快遞。在財務部門工作的王嵐幾乎每周都要收到來自公司西安辦事處的快件,這些快件無一例外地都是聯邦快遞傳遞的。不僅如此,聯邦快遞的國內快遞業務還涉足到電子商務領域。記者清晰地記得,在去年 11月11日,內衣品牌南極人的官方旗艦店當時所用的快遞就是聯邦快遞。
記者在聯邦快遞的官方網站上看到聯邦快遞共有兩大類業務,其中之一就是國內服務。對此,聯邦快遞亞太區副總裁杜維倫也承認,自2007年開始,聯邦快遞便在中國經營國內業務。據杜偉倫介紹,2009年新郵政法出臺后,聯邦快遞需要重新申請新的牌照。
對于杜偉倫所說的情況,中國商報記者也向多位業內專家進行了證實。快遞咨詢網的首席顧問徐勇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向記者講述了外資快遞企業未獲得牌照的緣由。徐劉二人表示,這兩家國際快遞巨頭早在多年之前就開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但當時的郵政法過于陳舊,已經不能適應快遞業發展的現狀。2009年10月1日新郵政法出臺以后,對快遞經營許可證有了規定,這個時候原有的企業需要補辦新的證件,國企、民企、外資需要一個一個來,就這樣,這兩家外資快遞企業的“補辦”程序被拖了三年。
而在這三年中,聯邦快遞與UPS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合法性也很難判定,盡管沒有正式的經營許可,兩大公司在中國的經營行為其實一直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默許。
“自我保護”政策下的舉棋不定
未獲得牌照,監管部門卻并未命令禁止外資快遞企業開展國內業務,補辦手續“被拖延”或許是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外資快遞企業至今未獲得國內快遞業務牌照的背后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在國家郵政局近日公布的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審核報告中,京東商城關聯企業“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位于其中。據了解,京東商城其實早在2010年就獲得了快遞牌照。“連后起之秀京東商城都獲得了牌照,外資快遞企業怎會拖了三年仍沒補辦上呢?其實,還是國家監
管部門在考慮要不要對外資放開國內市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快遞企業的管理者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據該快遞業人士介紹,一直以來,國家監管部門對我國的快遞行業的管理非常嚴格。早在十幾年前,民營快遞都不合法,只能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地運營。目前,盡管國家開始扶持民營快遞,但國家的一些政策仍在向中國郵政傾斜。“民營快遞都受到如此的待遇,外資快遞企業就更不用說了,有關部門是不會輕易開放國內業務的。”這位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業內人士對國家郵政業的“隱形”政策十分熟悉。
當然,國家監管部門如此的做法也并非沒有理由。郵政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它關乎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命脈,因此,它的發展方向與控制權被牢牢把控在國家手中。盡管外資快遞企業進來并不會涉及信件業務,但國家監管部門仍舊是很謹慎。
關于聯邦快遞與UPS申請國內快遞業務牌照一事,國內的一些企業也持反對態度。就在外資快遞企業申請的審核公示期內,中航協就向國家郵政局提出了質疑,質疑內容包括兩家企業的性質以及實際市場范疇。中航協認為,盡管聯邦快遞與UPS均以快遞行業性質申請中國國內牌照,但它們“實際上是有快遞業務的航空公司”。假如它們真的能以這樣的名義進入中國市場,就會把已經獲得的中美航線的航權延伸擴大到經營許可的中國其他城市,這將對國內貨運航空形成很大的沖擊。
中航協的擔憂是有根據的。不久前,聯邦快遞完成了其位于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口岸操作中心的擴建,擴建后比原有面積擴大近50%,每小時的貨物分揀能力最高可達9000件,較以往的效率也提高了50%。
除了擔憂聯邦快遞與UPS借國內快遞業務之名發展航空貨運業務外,航空公司或許還有一些“私心”。受全球經濟影響,國內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受到很大影響,虧損嚴重,因此,眾多航空公司都瞄準了快遞業務,相對充裕的航空運力也使航空公司看到了自己在快遞業務這塊的希望。然而,一旦聯邦快遞與UPS進入國內市場,國內航空公司的這種絕對優勢將受到挑戰。
不過,盡管有著眾多的“不愿意”,但按照中國快遞協會秘書長達瓦的說法,聯邦快遞和UPS獲得國內快遞經營牌照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