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物流沖動
2012-6-30 10: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于邊際成本遞減的認知和向第三方尋求增值利潤的期待,使電商的物流沖動難以壓抑。這是多年價格戰爭和野蠻擴張后的疲憊,也是對核心競爭力的再認知。但電商們的快遞野心能否實現,還要看能做到什么份兒上。
用當下文藝青年的說法,電商與物流,就像是舒婷筆下的橡樹和木棉,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仿若獨立又緊密相依。這種相伴而生的認知,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日漸成熟理性,近來越發的清晰。于是,經歷多年低等級價格戰洗禮的中國電商,在終于意識到物流體驗才是終極競爭力之后,在對第三方物流的同步成長失望之余,紛紛邁開大步向物流進發。沖在最前面的,當然是實質上已經從中嘗到甜頭的京東。
這個坐在當下B2C領域第二把交椅上的京東商城,最初的物流沖動很可能僅是懵懂甚至是出于無奈。現實的情況是,第三方快遞的時效性和服務品質,不能完全匹配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需求。按照劉強東的說法,是因為市場上根本找不到符合他的要求的第三方物流,才不得已走上自建的道路。
其實,不僅是單純的無奈,這也是一種戰略的需求。畢竟對于電商,這關鍵的“最后一公里”,其實也是直面客戶的唯一環節,據業內統計,目前60%的電商不滿意情況都出現在物流環節。而用戶體驗才是電商的生死命門,死在門里的大有人在。第三方快遞永遠無法提供真正的全心全意,這不僅僅是對及時送達、退換貨便捷、查驗拒收等傳統服務質量提高的期待,更重要的是電商自己的快遞則完全可以提供更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例如貨到付款、pos機刷卡、限時達等。甚至包括目前還令人無法想象的服裝試穿之類,在這個什么都可能發生的時代,明天又會誕生什么樣的電商個性營銷手段,誰知道呢?而這些,第三方快遞是無法順利達成的。
從邏輯上來說,電商企業涉足快遞確有其合理的必要,例如體驗,例如回款速度,例如差異化競爭。再往美好處聯想,電商還可以通過自有物流進行新業務推廣和品牌宣傳,提升再次購買的可能性及用戶粘性,而這一點上早期的紅孩子已經為后來者提供了范例。更錦上添花的是,快遞業的業務模式和收入模型相對簡單明了,一定半徑內滿足必要的訂單保留量,自建物流就能實現盈虧平衡。也就是說戰略上有意義,算算賬劃得來,可能性也具備,還有在想象中更多的獲益空間,為什么不自己做?
京東和凡客們當然算得過這本賬。雖然對于電商自建物流,很多人擔心成本的增加將使盈利的到來更加推遲,甚至預測自建物流可能將電商拖進死亡的深淵。但是,對于邊際成本遞減的認知和向第三方尋求增值利潤的期待,使電商的沖動難以壓抑。這是多年價格戰爭和野蠻擴張后的疲憊,也是對核心競爭力的再認知。
那么接下來,攤子都鋪開了,何妨再進一步呢?于是,撒開膀子向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務,便是順勢而上了。京東商城自建物流自今年2月已開始接受其他電商公司訂單,而來自副總裁吳聲的消息是,京東快遞8月底將正式向外部第三方開放。跟隨者還有凡客和1號店,雖與京東2010年便拿到快遞牌照的高瞻遠矚不能比肩,但是也都步步緊跟。其實很自然。面對價格比拼,延伸價值鏈條以降低成本很容易理解,而且對于未上市的電商巨頭,恐怕也希望有個物流資產的配置,方便概念包裝,資本市場的要價也能高些。當然,每個人眼里世界都不一樣,是否只讓人看到了成本而事與愿違,就不得而知了。
沖動不是罪,但最怕沒有應對。
電商的快遞夢,也有可能是一場噩夢。電商面臨的問題還很多。早在200多年前,老祖宗亞當·斯密就用扣針制造業的通俗比喻,進行專業分工的普及教育。其實在一個成熟市場,任何產業能夠“上下通吃”的公司畢竟是少數,專業分工才是常態。中國之所以有不少鏈條通吃的公司,因為很多細分環節尚未成熟,專業化水平趕不上,或是專業第三方能力儲備還不夠,競爭壓力還沒顯現出來。這不正是當前電商與物流業的寫照?
而隨著中國快遞業和電商業的日漸成熟,由自有物流推動的電商在經歷短時期的份額膨脹后,是否還能保持長期的優勢,還很難判斷。模范生亞馬遜長達8年虧損打造的物流制勝案例,或許能讓執著物流的劉強東心生安慰,但是,面對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和上市的財務要求,劉強東未必能夠安寢無憂。因為京東畢竟還不是亞馬遜,業績極速增長后的管理挑戰,物流開放給第三方所需的技術支撐,網點鋪設階段的財務壓力,都讓這條路走得異常艱難。
但也未必前途一片黯淡。電商企業是否需要自己做物流,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按照快遞行業發展的趨勢,標準化、細分化和同城化,是否能給未來的電商物流綜合體尋得一個另辟蹊徑的機會?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電商們的快遞野心能否實現,還要看能做到什么份兒上。2011年京東曾揚言要打造中國的亞馬遜、中國的UPS。目前看來前者似乎可以想象,后者尚有待觀察。說來說去,很像李寧之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或許,在商場上,正是這份不確定性,才使得商業運作更富挑戰,也讓每一個商業案例更具備可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