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快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民營快遞有絕對優勢
2012-6-29 13: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在國家郵政局日前公布的第一批260家通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的企業名單中,聯邦快遞和UPS赫然在列。這對于眼下硝煙一片的快遞市場,無疑是又一枚重磅炸彈。
國家郵政局的這個信息當時被很多媒體第一時間解讀成這兩家公司正式獲批了國內快遞業務,因此快遞行業“狼來了”的爭論一時非常激烈。但根據業內專家介紹,2007年這兩家公司就已經在國內開始運行,但是因為市場份額非常小,并不為大眾所關注。聯邦快遞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次國家郵政局公布的企業名單僅僅是類似于年審的意義而不是獲牌。聯邦快遞雖然早在2007年就登記相關部門的許可,在國內從事快遞業務了,但是他們根據郵政法有關規定提交的國內服務經營許可的申請還沒有正式獲批。
今天上午,記者通過電話向國家郵政局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求證,得到的信息是:這一次的名單的確只意味著這兩家公司通過了此前就在華從事的國際業務的年審,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獲得了國內快遞業務的資格,這一牌照還沒有正式發放。
據記者了解,國家對于“洋快遞正式入市”還存在一定的分歧,討論也非常激烈。這里面最多的擔心是,洋快遞強大的實力,可能會影響到國內快遞行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他們一旦擴展了自己的網點以后,勢必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但是在很多民營快遞企業的負責人看來,這樣一種競爭的加入其實有利于快遞行業主體多元化,促進市場的成熟。
目前,外資快遞企業在國內份額只有3%,而以中通、圓通、申通、匯通和韻達組成的“四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企業則占去了國內快遞市場的近七成江山。對于聯邦快遞和UPS的到來,匯通總經理周建表示,壓力不大。
周建:我們的想法是,沒有必要自己制造一些壁壘不讓它們進來。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的快遞市場,在這樣一個體量下應該是市場化的充分競爭,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認同國家郵政局這個時候讓國際的一些快遞企業的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因為只有充分市場化競爭,你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標準不斷提高。
在幾年前這些國際快遞企業已經開始在做了,當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為巨頭雖然有很雄厚的資金,有很好的管理,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市場跟國際的市場有很大的區別。我們承認我們現在在一些高科技、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管理的規范流程方面,跟國際巨頭還有一些差距,但我認為這個差距實際上隨著業務量的增長,隨著中國國內的民營快遞企業不斷的加強投入,引進比較高端的管理人才,是可以彌補的。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1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目前,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9.4%、67.6%和3%,但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卻分別為35.8%、49.4%和14.8%。民營快遞以7成份額占去5成收入,外資快遞則以百分之3的份額達成5倍的盈利,外資企業顯然有著更高的單位產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坦言,這是由他們的既定策略決定的。
劉建新:外商投資企業是有它的戰略考慮和目標客戶,它們絕對是以市場為導向,主要針對中國的中高端的消費群體。它的收費比較高,它定位中高端客戶這個市場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需求量是有限的。外資快遞企業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UPS、FedEx和TNT在市場上都是要憑著它們的服務、有競爭力的價格去爭取客戶。而民營快遞企業呢?它們提供的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我們國家的中低收入階層和中小客戶。由于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企業和消費者個人都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因此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個人對于快遞服務的價格是非常敏感的,中低價位的快遞服務在現階段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中低消費者和中小企業快遞的需求。
劉建新也認為,民營快遞的絕對優勢,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盡管眼下看來,洋快遞的威脅不大,但不失為他山之石。中郵集團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長周煥德表示,中國的快遞企業已經到了轉型時期,面臨的服務質量低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周煥德:隨著快遞業的發展和市場的不斷細化,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如何改善服務質量,促進快遞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變成了這個行業關注的命題。監管部門應該通過樹立行業標桿引導企業轉型、引領行業升級,如何來形成中國的UPS、中國的FedEx、中國的GHL是我們快遞企業在下一步需要做的,也是我們政府需要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