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計劃是對“三區三圈三帶”的細化與發展
2012-6-25 9: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鄧江年
《廣東海洋經濟地圖》(以下簡稱《地圖》)提出“灣區計劃”的思路,是對《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中“三區、三圈、三帶”發展布局的細化思考。
“六灣區一半島”作為近海、遠海開發的陸基和“三區”的主體,對接三大經濟合作圈,帶動全省海洋經濟實現聯動發展。
“灣區計劃”通過對“三區”的細化,對內強調灣區間的整合。《地圖》將珠江三角洲優化發展區劃分為環珠江口灣區、環大亞灣區和大廣海灣區,將粵東重點發展區劃分為大汕頭灣和大紅海灣等兩個特色功能各一的灣區,將粵西重點發展區劃分為大海陵灣和雷州半島兩個既相互聯系有各有側重的海洋經濟區,基于不同灣區的基礎條件、自然特征,強調灣區之間的功能整合,科學確定每個灣區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
“灣區計劃”通過對“三圈”的細化,對外強調區域間的合作。《地圖》將環珠江口灣區作為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的重點區域,加強在海洋運輸、物流倉儲、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島開發、旅游裝備、郵輪旅游等方面的分工與合作;大汕頭灣作為粵閩海洋經濟合作圈的重點區域,加強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洋文化、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等領域的合作,強調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雷州半島海洋經濟區作為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的重點區域,加強濱海旅游業、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及涉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并強調融入環北部灣經濟圈。
“灣區計劃”通過對“三帶”的細化,強調整體與聯動發展。《地圖》通過“六灣區一半島”將14個沿海市連起來形成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主體區域,其作為近海和遠海開發的陸基,通過海岸帶、近海海域及深海海域的“三帶”開發與保護,帶動佛山、肇慶、云浮、清遠、韶關、河源、梅州等7個非沿海市海洋經濟聯動區的發展,從而延伸海洋經濟腹地,把全省納入海洋經濟發展體系之中,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優勢集聚、人海和諧的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六灣區一半島”包括:
環珠江口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和宜居優質生活圈,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全國最重要的海洋產業集聚區。環珠江口灣區為珠江出海口,主要由西江、北江和東江沖積的三個小三角洲及珠江口外海的島群共同組成,包括港澳地區,是我國的“南大門”。該區的功能定位是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宜居優質生活圈,我國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全國最重要的海洋產業集聚區之一。
環大亞灣區:國際級石化與港口物流基地,廣東重要的海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海洋現代服務業基地。環大亞灣區由大亞灣、大鵬灣以及大鵬半島共同組成,是南海向陸地延伸最深的海灣之一,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廣海灣:廣東臨海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高科技水產養殖重點區,廣東濱海旅游及海洋保護區。大廣海灣由黃茅海、廣海灣、鎮海灣和外海的上下川群島等共同組成,主要屬于江門市,靠近珠三角核心區,珠三角產業外拓的重點區域。
大汕頭灣:粵閩海洋產業合作的橋頭堡,廣東重要的國際港口、物流中心和海洋產業基地。大汕頭灣區由韓江和榕江出海口形成的沖積平原及外海的南澳島共同組成,包括柘林灣(潮州)、海門灣(汕頭)、神泉港(揭陽)等三個相互連接的海(港)灣,緊鄰福建省的廈漳泉三角經濟區,對望臺灣的高雄港,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紅海灣:廣東新型能源基地、臨海型先進制造業基地、海洋漁業深加工基地、海洋產業轉移示范區。大紅海灣由碣石灣和紅海灣兩個海(港)灣共同組成,是珠三角和粵東地區的主要通道,也是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
大海陵灣:廣東臨海重化工業基地、濱海旅游和海洋文化基地。大海陵灣區由北津港、海陵灣、沙扒港、博賀港、水東灣、海陵島及附近其他島嶼共同組成,是珠三角與粵西地區的重要通道。
雷州半島:我國西南重要通道,廣東臨海重化工業及物流基地、國家級海洋重點保護區。雷州半島由雷州半島及其周邊島群共同組成,是廣東海域與北部灣海域的分界點和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