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拆分經濟洼地邁上高地
2012-6-24 20: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最近一段時間,安徽中東部的3個市特別忙:
4月,合肥全球招標新城市規劃方案,傾力打造環巢湖新城,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設計的5個方案逐一擺在市民面前。接著,合肥市巢湖、廬江的10項工程全面鋪開;
5月,馬鞍山市和縣第一屆溫泉文化旅游節項目推介會上,多個項目簽約,馬鞍山打造“天下第一湯”度假區雄心勃勃;
6月,蕪湖市無為縣“國家特種電線電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專家論證,蕪湖跨江發展,大力推動無為向科技強縣邁進……
調規劃、出舉措、投資金,三市成為省內耀眼的經濟帶,發展前景令周邊刮目相看。
這一切,緣自安徽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區劃調整。
以分促合,打造三大經濟體
2011年8月,安徽將巢湖一分為三: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含山縣、和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作為安徽的省會,合肥與南京、武漢同處于長江發展軸,是全國梯度發展戰略格局的東中部3個重要增長極。但是,合肥一直囿于發展空間的局限,在人口、土地等方面面臨著瓶頸,制約了城市的進一步布局。”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認為,“區劃調整后,合肥市域面積分別相當于武漢、南京的134.6%和173.2%,并擁有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未來將成為長江經濟帶南京至武漢段資源豐富、環境良好、發展空間最大的城市”。
通過區劃調整,合肥市總面積由原來的7055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570萬增加到752萬,2011年合肥占全省的經濟比重上升到24.1%。
大版圖更要大發展,2012年合肥在建商業大項目達到22個,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建設取得新突破,已有12戶金融企業落戶濱湖新區;新橋國際機場、合蚌客運專線等一批重大對外交通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合肥港集裝箱碼頭建成投產以來,水路集裝箱運輸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蕪湖與馬鞍山這兩輛安徽經濟發展的“馬車”,有著同合肥一樣的苦惱,過去的馬鞍山,偏于江南一隅,只能扁平化發展,地圖上形似魚兒。“調整后的馬鞍山跨過長江,擁江發展。”指著新的馬鞍山地圖,市委書記鄭為文信心滿滿,“過去的魚兒已經多了和縣與含山兩大翅膀,魚躍龍門便成龍。”
區域調整后,馬鞍山總面積擴大到4042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230萬人,全市GDP(包括和縣、含山縣)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而合并后新的蕪湖市共轄10個區3個縣,也使其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孩子長大了,就不能再穿著過去的舊衣服,對于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舊的巢湖成為經濟發展的洼地,被人形容為小馬拉大車,必須進行科學的調整。”安徽省發改委副主任吳勁松如此形容。而拆分巢湖后的局面,則是大馬帶小馬。
以強補弱,等高對接融合發展
大馬帶小馬,小馬必須提速,等高對接方能同頻共振。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投入、干部培訓……三市紛紛調整規劃,對落后的新區域給予傾斜。
這個過程,對于馬鞍山含山縣委書記孫軍而言,是更為緊迫的發展任務,在開展“融入馬鞍山,含山快發展,我該怎么辦”的大討論過程中,2月18日含山縣正式成立“五大指揮部”,全面推動規劃、征遷、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在新劃入蕪湖的沈巷鎮黨委副書記賈有高看來,是工資漲了1/3多,工作的強度、壓力卻翻了3倍,“累并快樂著,2012年,五大商行全部入駐沈巷,這里的酒店從4家增至36家,這都是積極的發展信號!”……為了提升各級干部素質,三市積極進行干部交流與培訓工作,僅僅在合肥市,便分4批組織巢湖、廬江兩地干部在市委黨校進行集中培訓,培訓人數達1600多人次。合肥市還重點從市發改、經信、規劃、招商等部門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巢湖市、廬江縣和合肥巢湖經開區任職或掛職。
而更重要的變化,是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民生實惠。
王龍泉是蕪湖市沈巷鎮沈巷社區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他對區劃調整尤其是跨江發展帶來的變化有最直觀的感受。王龍泉說:“江北這一片新加入后,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落實同城化待遇。”老王口中的江北產業集中區,起步區20平方公里全部在沈巷鎮,給沈巷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21條首批建設的道路將全面搭建起路網框架;一批學校、醫院配套設施即將開建;沈巷鎮納入2012年蕪湖農村清潔工程名單……“既推動了經濟發展,更方便了百姓。”
為了加快融合步伐,三市還不同程度提升了新區域的干部工資與農村低保、醫保等各項標準,以馬鞍山為例,劃歸馬鞍山兩縣的公職人員陽光工資參照當涂縣標準,由每人每年1.5萬元提高到2.3萬元;農村低保標準今年起由月人均112元(和縣)、117元(含山)統一提高到290元,馬鞍山為此今年將向兩縣補貼4890萬元,另外,在產業扶持、水利配套等方面,也將安排6680萬元扶持資金。
大規模的民生投入,讓和縣歷陽鎮白果村黃莊村民卜道霞深有感觸,因為腸道腫瘤4月份她花了5.8萬元錢,按照馬鞍山對于和縣提出的醫保比例,這次能夠報銷最少3萬元,比過去提升了一大半。
以江為核,做好產業文章
6月5日,記者見到馬鞍山和縣鄭蒲港新區黨委副書記林啟友,他抱歉不已:“書記已經出發招商,我也要走,只能給你進行簡單介紹,上車!”一路走一路看,離新區辦公地20分鐘車程,只見在建的馬鞍山長江大橋飛架南北,不遠處的合馬高速路雛形初具,幾條進港大道正在緊張施工。
區劃調整后的馬鞍山,將鄭蒲港新區視為跨江騰飛重要一翼,將其打造為擁江主城區。“由于馬鞍山的產業以重工業為主,因此岸線資源非常重要。”鄭為文介紹,“劃過來的含山、和縣等區域,擁有9.5公里的深水岸線,這在整個流域都不多見,將有力助推馬鞍山的工業步伐。”
蕪湖也迎來了跨江發展的最好機遇,隨著無為、沈巷等劃歸蕪湖后,蕪湖將擁有一條113公里左右岸線。蕪湖市市長楊敬農說:“蕪湖將利用好岸線資源,在二橋興建大型港口,并在江北形成物流基地,推動江南江北兩大塊發展,形成組團效應。”蕪湖市財政籌集資金1億元,作為擁江發展專項基金。此外還出臺了加快過江通道建設;投資6.3億元按照一級道路標準改造36公里通江大道等。
成立于2000年的蕪湖本土企業恒泰有色線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跨江發展的先驅者與受益者之一,董事長李勇介紹,公司投資5.3億元在江北產業集中區建造的銅合金絲項目,預計每年加工銅產量6萬噸,產值將增加15億元。李勇表示,之所以選擇江北產業集中區,看重的就是區位優勢。
如今,蕪湖江北產業集中區正掀起大建設熱潮,總投資52.4億元的26項政府重點投資工程續建和擬建計劃加快落實,72.9億元的飛利浦瑞華照明、美國胡商國際物流園等7個重點項目,也將在今年6月至10月底全面開工……蕪湖將力爭“十二五”期間,江北地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在此基礎上,再通過5年,把江北地區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新基地、濱江組團新城區、現代港口物流中心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帶。
“巢湖與廬江劃歸合肥后,合肥開始致力于整治兆—西河航道,這將是合肥的第二條入江航線。”合肥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朱勝利介紹,“兆—西河航道工程實施后,新開的鳳凰頸入江口使皖鄂兩省硫磷礦經水路運輸比走合裕線縮短航道里程120公里,物流成本比公路節省一半以上。”
并非為了調整而調整,而是為了科學發展,更快趕超而落子,安徽這步棋,正在引領著一次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變革。
在一些區域專家看來,合肥與長江的距離拉近,與跨江聯動發展的蕪湖和馬鞍山緊密相連,將形成一個具有區域帶動和輻射能力的新興城市帶——江淮城市群。而推動江淮城市群的發展,除了三點開花,還在于區域聯動,讓交通、區位、產業、人力等各方面發展要素能夠更快流通、互補,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產業分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