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2012-6-19 8: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當前世界戰略格局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陸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國內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我國工業、通信業發展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苗圩:當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面臨一些結構性和周期性的挑戰,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增速減緩。今年一季度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下行趨勢值得密切關注。從外需看,國際市場需求繼續低迷,我國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2011年遭受貿易救濟調查 69起,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僅增長7.4%。從內需看,制約內需增長的因素也在增加,投資以在建項目為主,新開工項目不多;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陸續退出,特別是汽車、住房消費可能延續低速增長,物價高位運行削弱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工業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和人工成本上升,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3%。但拉動工業增長的積極因素也很多。城鎮化加速發展為擴大內需提供強大動力,各項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將引導居民消費預期,推動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正確處理速度、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系,推動工業發展向質量效益提升和結構優化升級轉變,促進未來一個時期工業增長保持在平穩較快的水平上。
二是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大。“十一五”期間,我國粗鋼、電解鋁、水泥產量分別增長了77.4%、101%、75.9%,分別占世界的 45.5%、40%、60%。工業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能源消耗占全社會總量的 70%以上,鋼鐵、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單位產品能耗較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20%,原油、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等重要能源資源進口依存度超過50%。隨著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我國依靠物質資源大量消耗和嚴重污染環境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部分發達國家醞釀征收碳關稅和實行碳標簽制度,也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形成外部倒逼壓力。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沒有達到4%的預期目標,工業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必須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推動工業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發展轉變。
三是新興產業競爭更加激烈。信息網絡、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正在醞釀突破,新興產業發展進入加速成長期。發達國家回歸實體經濟,推出“再工業化”等新戰略新舉措,加緊在新興科技領域前瞻布局,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我國在新興科技和產業領域已經取得一定突破,必須把握變革機遇,加強戰略部署和統籌規劃,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要支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四是全球化生產方式變革加快。隨著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網絡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格局,客觀上為我國利用全球要素資源,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創造了條件。跨國公司也在積極利用全球化的生產和組織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掌控價值鏈高端環節,我國工業發展面臨“低端鎖定”的風險。必須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提升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制造+中國創造”轉變。
五是網絡信息安全形勢嚴峻。隨著信息通信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新業態新服務創新活躍,以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務發展帶來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發達國家紛紛加快建設寬帶基礎設施,加強網絡空間戰略部署。當前我國電信監管理念、方式還存在諸多不適應,通信業轉型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和迫切。必須更加主動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快綜合集成創新和構建產業創新體系,主動迎接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
面對嚴峻挑戰,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和建設工業強國的目標要求,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推進通信業轉型發展,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提升工業、通信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
記者:針對當前我國部分社會資金“脫實入虛”制造泡沫的苗頭和不良傾向,中央提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工業和信息化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您認為應該采取哪些重大措施鞏固和發展實體經濟?
苗圩: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虛擬經濟必須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鞏固和發展實體經濟,關鍵是要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創造實體經濟收益率與虛擬經濟大致相當的條件。
一是完善鼓勵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的政策。把創新要素和政策支持更多向實業領域傾斜,增強社會資本投資實業的吸引力和信心,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由大變強,促進工業強國、實業強國。
二是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引導作用。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優化信貸結構,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進入中小企業。嚴格落實金融行業禁止存貸掛鉤、以貸轉存、借貸搭售等規定,規范服務收費行為,降低工業企業資金使用成本。同時,還要下大力氣解決工業物流成本過高問題。2010年我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1%,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以內。
三是縮小行業間、職業間收入差距。加大對銀行、證券、保險、電力、電信、石油、煤炭等高收入行業和壟斷行業工資水平的調控,提高制造業行業工資水平,增加工業行業第一線生產工人收入。
四是遏制各種投機行為。規范重要資源性產品和農產品交易市場,規范股市發展,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消除暴利和市場劇烈波動,把社會資金從投資炒作中解放出來,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投向工業。
記者:“十二五”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其中工業扮演什么角色,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苗圩:正是由于工業化加速推進和工業大發展,把我國推向了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二大經濟體和外匯儲備最多國家的地位。工業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扮演著主力軍和主戰場的重要作用。
工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力量。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和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是提升科技水平、經濟實力和國防建設能力的基礎和保障,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長期不會改變。目前,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可以說,沒有工業的強大,就沒有國家的強大,工業興則民富,工業強則國強。
工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所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質量效益不高等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工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只有工業發展方式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根本轉變。必須把工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戰場。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這十年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通過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記者: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推動工業轉型升級“6+1”行動計劃,請您談談有關“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的主要情況。
苗圩:工業和信息化工作點多面廣。從今年開始,我們動員全系統力量,匯聚全行業智慧,圍繞工業轉型升級,啟動實施了產業基地公共服務提升工程、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百項技術創新推進工程、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年、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兩化融合深度行以及改進機關作風年的“6+1”活動。
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60%的經濟總量和50%的財政稅收,提供了80%的就業崗位,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10月12日和今年2月1日,國務院兩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的政策措施,出臺9條金融財稅支持政策。今年4月,國務院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加大財稅支持、緩解融資困難、推動創新發展、加強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出了29條政策措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中小企業主管部門,為讓企業了解政策、享受到政策支持,今年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了以“服務企業、助力成長”為主題的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活動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改善企業發展環境為核心,以促進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發展為重點,遵循政府倡導、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依靠有關部委、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力量,集聚資源,為中小企業送政策、送服務、送溫暖。
目前,服務年確定的六項重點服務活動已經全面啟動。政策咨詢服務方面,印發了中小企業政策百問百答手冊,組建專家咨詢團隊,啟動中小企業政策大講堂全國巡講。投融資服務方面,我部與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簽署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合作備忘錄或協議,組織開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培訓。創業創新服務方面,組織開展了大學生網上招聘,正在和相關部門就共同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商定戰略合作。轉型升級服務方面,組織開展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工作;籌備第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和第七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協調組織中小企業參加中德中小企業論壇。管理提升服務方面,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輿論宣傳方面,與權威媒體合作開展中小企業典型報道、在線訪談、政策宣傳。目前,各地也陸續制定服務年實施方案和活動計劃。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相信,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