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建立國際化糧食供應鏈安全體系
2012-6-12 7: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洪濤
國產大豆為何不敵進口大豆
由于國產大豆產量減少,大豆需求量增大,而進口大豆價格低廉、出油率高,現在包括黑龍江油脂加工廠如果也主要采用進口大豆的話,那么我國尚存在的一塊本土大豆產業鏈的“凈土”也會喪失。2010年、2011年我國進口大豆先后達到5264萬噸、5480萬噸,2012年預計進口大豆達到5600萬噸。居高不下的大豆進口量,加上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掌握大豆加工、銷售供應鏈,可以說會控制中國的大豆產業,形成某種安全的隱患。
但在我國耕地少、需求大的矛盾下,進口大量的大豆等于進口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這被稱為中國的“虛擬土地戰略”。但“虛擬土地戰略”的代價是大豆產業鏈條主控權的喪失。如果能夠做到既實現“虛擬土地戰略”的目標,又能夠掌控大豆產業鏈,需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豆企業集團、或者糧食集團,直接或間接掌握大豆生產國的生產資源,或者對流通過程的流通資源掌控,以保證其供求,控制其產品的公平合理、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價格制定。但是目前我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特別是在糧食(大豆)供應鏈上居主導地位的、發揮關鍵作用的主導性企業不多,影響了糧食(大豆)企業的競爭力。
從糧食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我國沒有形成全球糧食產業鏈,而僅僅有國內區域產業鏈,而且全國性的糧食產業鏈也沒有形成。對于國產大豆產業來說,更是如此,沒有形成產業鏈。當前黑龍江大豆產業出現的問題,充分說明,現有的黑龍江區域大豆產業鏈的形成也是不穩定的。這是國產大豆不敵洋大豆產業鏈的重要原因之一。國際化糧食供應鏈安全體系待建
建設中國國際化的糧食供應鏈安全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國國內市場并非統一市場,而且國內貿易“四分五裂”——條塊分割、地方諸侯割劇相當嚴重。因此,應形成統一的糧食供應鏈體系,應打破條塊分割,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減少地區性的封割。改變現有的“11個部門管流通,管不好一塊面包片”,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如糧食的生產、收購、運輸、倉儲、加工、銷售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協調的供應鏈。而管理部門的政出多門,不能夠協調一致,均會造成競爭力弱,也不會形成全球供應鏈體系。因此,我建議:
1.培育大型糧食(大豆)企業集團,形成“全產業鏈”的企業集團,但并非完全按照“大而全”的做法。而是通過資本控股、參股,或者聯合形成大型企業集團,并非核心業務外包。并且充分發揮核心主營業務,促進大型且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的形成。
2.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統一,可以形成糧食產業協調機制。避免政出多門的現象出現,使糧食的生產、采購、加工、運輸、儲存、進出口、消費等形成統一的產業政策,為糧食(大豆)產業的競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3.穩步推進糧食及大豆產業集團走出去。采取控股、參股、聯合經營的方式,在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種植大豆,或者建設采購中心,在糧食(大豆)全球供應鏈中發展關鍵性的作用。
4.充分發揮大豆期貨市場的功能,使大豆期貨市場能夠在“發現價格、套期保值”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否則僅僅以上市大豆期貨的品種,是不能夠真正解決大豆的價格控制權問題的。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