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C國企先改革,民資再愛它?

2012-6-10 23: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特約評論員 邱 林
    “新36條”細則密集出臺能否破解民間資本所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頻繁釋放的政策信號,無疑令人對民營資本的發展充滿期待。
    當然,國務院做出這樣的決定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出臺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非公36條”,5年后的2010年5月國務院再度出臺“新非公36條”加以完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各部委關于新“新36條”實施細則并未出臺。只是在今年2月,國務院指令國家發改委召開由45個部門參加的會議,部署落實工作,要求在上半年內拿出具體的實施細則,才進入實質性階段。
    盡管現在鐵道部、衛生部等部委密集出臺相關細則,但觀察家們并不看好這些政策是否發揮積極作用,因為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玻璃門”仍沒有打開,依然是看得見進不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國企更多地停留在文字上,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事實上,要推動這一工作,其中最現實、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與壟斷國企既得利益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現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難免與這些領域的國企正面競爭,甚至產生利益沖突。盡管“民進”未必“國退”,但不可否認這仍然會深刻觸動一些國企的既得利益。
    此次鐵道部再次表態會吸引民資進入鐵路干線建設領域,但民資進入鐵路領域后的困局能否順利突破還要看最終結果而定。況且,針對政府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幫助資金緊張的鐵道部為更多項目籌集資金的決定,一些財經評論界人士對此舉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財經評論家馬光遠認為,“這是多么好玩的邏輯,鐵道部本身就是改革的對象,卻讓他來出臺改革自己的意見,看上去這就是一個缺錢了圈錢的主。”
    近年來,壟斷國企的高利潤主要源自壟斷收益,而非市場競爭性收益,且國企壟斷領域大都為周期性行業,一旦經濟回冷,國企將陷入收益銳減和高負債風險突出之中。如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6%,其中國企實現利潤同比下降9.9%,而民營企業實現利潤則同比增長20.9%。
    目前,坊間有一種帶傾向性的觀點,壟斷行業先改革,民間資本再愛它。政府部門密集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領域,但要使它們真正自覺地參與到壟斷國企中來,離不開新一輪的國企改革。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雖然政府方面表示要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但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是把資源讓給了國企。
    回過頭來看,在2008年底國家出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絕大多數給了國企。而民營企業只能望梅止渴。2008年至2011年,許多國企正是憑借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和大量資金,趁機肆意擴張,掀起了新一輪“國進民退”的浪潮,在鋼鐵、房地產、航空、能源、水務等一系列領域空前壓縮民間資本的空間。
    如今,由于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許多國企利潤不斷下降,此時政府和國企又想到了民營資本,甚至用優惠政策向民營資本招手,這不得不讓民營資本的持有者三思而后行。他們更多地擔心參與壟斷國企,最終有可能成為壟斷國企的“提款機”。這樣的例證數不勝數。
    其實,政府鼓勵民資進入壟斷國企,首先,要督促國企進行改革,其次,政府要做好市場經濟的守護人,為社會提供公平與正義等公共用品。具體到民營資本與壟斷國企的“進”與“退”,還是交給市場說了算吧。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