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貿易平衡

2012-5-24 10:5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王佐
    從今年第一季度情況看,我國對外貿易形勢不容樂觀。
    據海關統計,今年1~4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其中,出口5932.4億美元,同比增長6.9%;進口5739.4億美元,同比增長5.1%;累計貿易順差為193億美元。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增幅繼續回落,進出口總值僅增長2.7%;其中出口增長4.9%(預期在8.5%左右);進口增長0.3%(預期在10%左右);當月貿易順差184.2億美元。
    實際上,自2011年8月份以來,我國出口增速就開始下滑。就4月份當月的數據看,出口增長離全年10%的目標差距顯著,且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也已經連續6個月下滑。雖然商務部表示,如果世界經濟不進一步惡化,國外需求不出現大的逆轉,全年外貿增長可能會呈現前低、中穩、后高的發展態勢。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希臘很有可能退出歐元區,并導致連鎖反應。
    應該說,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全球貿易疲軟,實際是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的表現。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分別將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5%和3.3%,而2011年的情況是2.7%和3.8%。迄5月10日,國際油價出現少有的“八連陰”,跌幅近10%,紐約原油價格跌至96.24美元。我國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7%,增幅比上月回落3.3%,創下自2011年1月以來16個月新低。其中工業用電量同比僅增長1.55%,增速比上月回落2.55%。
    全球經濟下行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貿易疲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2008年下半年暴發美國金融危機以及隨后產生的歐洲債務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艱難,以至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更為麻煩的是,各主要經濟體至今也沒能就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解決方案達成共識。這就是為什么目前各大經濟體“各人顧個人”,在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同時,又積極主導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布局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極力推廣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等。
    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長期由商品出口和為擴大商品出口能力的投資所驅動。壓低勞動力成本是為了擴大出口,不計資源減耗成本是為了擴大出口,不計環境降級成本也是為了擴大出口,進而極大的遏制了國內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并極大地透支了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
    更為嚴重的是,在“中國制造”成為全球品牌的同時,國內普遍的產能過剩,形成了嚴重的資源錯配格局、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以及與之相應的貧富差距拉大。這就是我國加入“WTO”后,在獲得“黃金十年”高速發展、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
    “中國制造”的價值實現全部系于外部市場需求,不僅造成對國際貿易的過渡依賴,而且使得“中國制造”實際成為“廉價商品”的代名詞,反過來給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搞貿易摩擦以口實。據商務部的數據,我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而且貿易摩擦形式不斷翻新,涉及產業不斷擴大,發起國別也不斷增加。
    在全球貿易持續疲軟的情況下,在我們還來不及完成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的情況下,只能求助于擴大進口來減少貿易摩擦,進而保持出口穩定。換句話說,保持出口增長就是保持經濟穩定。這可能是國務院出臺《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明確提出要實現“貿易平衡發展”的大背景。
    但是,貿易平衡發展不應該僅僅是戰術的、擴大進口的目標,而應該是戰略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的結果。(下轉4版)
    (上接3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迄今各大經濟體還沒有就全球經濟治理解決方案達成共識,但對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原因的認識卻趨于一致,那就是全球經濟不平衡,包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不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全球貿易不平衡。
    美國政府為解決就業這個根本問題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和“出口倍增計劃”,吸引美國制造業企業回歸本土、進行全球布局和供應鏈調整;美國政府還提出“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鼓勵美國企業家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歐盟則把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暖、以及相關技術標準作為重獲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金磚五國的巴西最近推出了“壯大巴西”的新工業政策,印度也頒布了發展制造業新政策。總之,不管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把應對全球經濟不平衡的首選策略定位在發展實體經濟上。這必然對“中國制造”構成嚴峻挑戰。我國政府在今年初提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但必須在稅收、要素資源價格、市場準入等方面做出實質性的市場化改進。
    因此,當前的全球貿易疲軟是全球經濟結構再平衡的表象,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自我審視和修復過程。在世界經濟主要發達經濟體進行結構性、制度性、適應性調整的時候,全球貿易疲軟是必然的,也是暫時的。
    我們一定要抓住全球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機遇,在謀求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同時,痛下決心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根本上增強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活力,即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出口轉向內需;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速度轉向質量。
    單純的加大進口又能怎么樣呢?難道我們還要繼續以出口為經濟發展導向嗎?
    我們的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但這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應該是利用全球貿易放緩的契機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必定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能為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