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印執意買伊朗油“挑釁美國”

2012-5-11 14: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8日從印度失望地離開。此前3天時間,她強硬地要求新德里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不過這個地區親密伙伴并未執行“美國意志”。一邊與美國交談,一邊接待龐大的伊朗貿易代表團,印度這個“太極招式”被西方輿論解讀為“對美國的有意挑釁”、“帶了個壞頭”。“美印關系塑造21世紀”是不是被過度吹噓了?柏林亞洲問題專家夫羅里揚說,美印除了“民主國家”這個共同標簽外,它們之間的戰略沖突不亞于美中。希拉里臨走前,印度外長克里希納重申,伊朗仍然是印度能源需求的“核心國家”,印度輿論歡呼說,政府沒有屈服于美國的“粗魯施壓”。有分析說,印度能否真正脫離“跟班”命運,恐怕要等到6月28日美國宣布對進口伊朗石油的最后制裁名單了。
  
  印反對希拉里“粗魯”施壓
   
  “希拉里剛訪問了印度,說印度應遵從西方對伊朗的制裁,減少從伊朗的原油進口。與此同時,印度和伊朗卻在想方設法一起做生意。”《紐約時報》9日的文章批評印度不顧美國的提醒繼續同伊朗保持經濟關系,稱“這種商業勾引簡直是公開對希拉里的強硬表態示威”,在美印一度火熱的合作關系降溫之際很容易被解讀為“有意對美挑釁”。
  
  面對美國的施壓,印度外交部長克里希納8日在與希拉里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的回應更是直白。他說,伊朗是印度能源需求中的一個核心國家,“印度在海灣地區有重要利益,600萬印度人在海灣地區工作和生活。我們必須超越能源貿易來看伊朗問題,我們首先要考慮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在很多西方媒體看來,這是和美國有戰略伙伴關系的印度的“非常規表現”。美國《普氏石油新聞》認為,克里希納的表態標志著新德里在伊朗問題上的外交立場出現重大變化。雖然印度煉油商減少了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但面對美國制裁措施,印度政府一直公開堅持將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德國《世界報》說,希拉里訪問加爾各答和新德里“呼聲響亮”,但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并沒有執行“美國意志”。特別是在伊朗問題上,印度與西方背道而馳。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稱,印度的表現肯定會讓美國十分不滿,這是對美國強權的挑戰和藐視。在美國強力制裁伊朗之時,印度此舉無疑為其他國家“帶了一個壞頭”。由此可以看出,印度與美國的關系并不像表面那樣好。
  
  《環球時報》駐印度記者觀察到8日記者會上發生的一個小插曲。當克里希納在回答最后一個提問時,似乎記者會時間已超出原本計劃,以至于希拉里急著打斷了克里希納本人似乎還未回答完的問題,對媒體表示感謝后便轉身離場。法國歐洲一臺評論說,去年訪問新德里時,希拉里用了“呼吁印度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和“美印關系將塑造未來世紀”等熱情洋溢的話,而今年這些熱情的話已聽不到,彼此間的熱情大不如前,考慮到希拉里幾乎和伊朗商務代表團同時抵達印度,就足以想象這種失望究竟從何而來。
  
  法國《新觀察家報》文章稱,多年以來美印一直努力向全世界顯示“兩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間的友誼”,但近來這種熱絡勢頭已大為失色,這不僅因為雙方在伊朗石油禁運問題上的分歧公開化,也因為印度經濟自由化的進度隨著其國內經濟形勢的惡化大大放慢,而這并非是美國原本期待的。
  
  華盛頓如今正在形成新看法,即美印關系被“過度吹噓”。持此觀點的美國《第一郵報》文章稱,除了伊朗問題,批評人士以當前美印關系中的其他障礙(印度《核損害民事責任法案》、經濟和稅收政策、世貿組織中的分歧、氣候變化談判等)來質疑兩國戰略伙伴關系。文章說,印度根本不會成為美國所希望的合作伙伴,今后還會出現新的失望。《華盛頓郵報》文章認為,從小布什到奧巴馬,印美伙伴關系其實被美國領導人“過度吹噓”,盡管二者同為民主國家,但在當前世界呈現新秩序的背景下,兩國并非注定會建立令對方都感覺舒服的伙伴關系。
  
  不少印度媒體認為,印度的表現是對希拉里要求的有力反駁。《印度教徒報》9日題為“粗魯的施壓”的社論稱,希拉里訪問印度的主題好不容易不再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反恐了,可奧巴馬政府極其執著地要勒緊伊朗脖子上的繩索,所以伊朗成了這次希拉里訪問的主題。美國的要求,實際上就是犧牲印度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以此來滿足美針對伊朗搞制裁、與國際法毫無依據的治外法權要求。也有印度民眾認為,美國的要求是一種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心態。在印度PressTV網站上,有印度網民留言稱,印度幾十年前趕走了英國殖民者,“那些想要再次殖民印度的人腦子像雞的一樣小”。加爾各答《電訊報》稱,新德里和華盛頓在伊朗問題上的交鋒是這兩個戰略伙伴“求同存異”的例證,給任何不了解印美分歧日益增加的人提供了一個標準解答。
  
  “伊朗原油進口成了印美關系的難題。”《芝加哥論壇報》分析說,新德里不希望被人視作對美國壓力低頭,同時也要滿足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印度斯坦時報》呼吁在伊朗問題上“把印度的利益放在首位”。印度資深媒體人士夏爾馬8日在《歐亞評論》網站撰文稱,為確保國內正常的能源供應,同時不破壞與美國的戰略合作關系,印度只能在美國和伊朗之間“打太極”。這將進一步考驗印度決策者的外交智慧。
  
  美印關系真的那么好?
  
  印美一直以來的交往似乎也驗證了兩國關系并不熱絡的一面。法國《回聲報》的文章稱,美印關系遠不如人們想象得那么好。兩國間經常在關系正熱之際突然遭遇挫折,印度對美國和巴基斯坦眉來眼去以及不顧印度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強逼其參加針對伊朗石油禁運等不快,而美國的感覺只怕更糟:2008年他們犧牲原則幫助印度打破核孤立,換取的卻是印度至今未訂購一座美國核電站;美國在防務問題上給印度幫了不少忙,印度卻在空軍126架戰斗機采購案中讓美國廠商首輪出局。“這成為讓華盛頓最感到失望的一件事。”《華盛頓郵報》文章分析說,雖然美國與印度之間的經濟關系一直被寄予厚望,并被視為兩國關系獲得大發展的基石和“21世紀國家關系的典范”,但事實并不如愿,甚至兩國之間在這方面已經出現“裂痕”。印度遲遲沒有將之前承諾的經濟改革付諸行動,也不愿向美國公司開放其國內市場,同時,赴美工作的印度勞工簽證程序也相當繁雜,這一系列行動招致雙方的不滿,甚至還有出現貿易戰的跡象。而之所以有這些問題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兩國的民主政治所致。
  
  法國歐洲新聞電視臺援引印度前駐聯合國代表斯里尼瓦森的話稱,印美對對方期望值過高,結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加上印度國內近期問題纏身,而美國則進入選舉周期,這讓雙方失去了推動雙邊關系發展的動力。不僅如此,當上個月印度宣布研制成功“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時,美國嘴上不說,心里未必愉快。日本朝日電 視臺稱,發射導彈成功后,印度成功進入和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大國同列的“導彈大國”。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印度的雄心:印度是要成為世界大國,而不是跟隨美國。
  
  歐洲改革中心的外交政策分析師弗拉塞克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對于印度來說,想要面對中國、巴基斯坦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在當地保持優勢競爭地位,美國的幫助還是很重要的。但印度也并不是沒有原則地依附于美國,尤其是在基礎產業發展上,不可能因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放棄自己多年的原材料或是能源市場,否則將極大拖累印度大國夢的實現。
  
  印度能逃過美國制裁?
  
  印度3/4的石油消費都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中東國家。美國《商業周刊》9日說,據統計,印度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占其進口總量的12%。印度不少大型國有煉油廠已經適應了加工伊朗原油,更換產油國就需要更新大量的煉油廠設備,資金緊缺成為一大問題。同時,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能源消耗量巨大,減少伊朗石油進口量,必然需要尋求新的石油進口資源,對印度來說是一巨大挑戰。
  
  “達摩克里斯之劍仍懸在印度頭上。”《印度論壇報》擔憂地表示,雖然新德里方面稱伊朗問題不是兩國不和的原因,但美國并未承諾印度進口伊朗石油可免受美方制裁。早在3月20日,希拉里宣布日本和歐盟10國進口伊朗原油可免受美國制裁,對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伊朗原油的最大進口國卻沒開這個口子。希拉里此次在印度訪問時表示,歡迎印度在減少進口伊朗原油方面的“努力”,但仍希望看到印度采取“更多行動”。
  
  有印度媒體指出,雖然印度官方多次公開表示無視西方制裁期限,但私下里,印度國內一些石油公司其實已逐漸開始減少甚至停止進口伊朗原油產品。《印度時報》9日報道說,4月份印度從伊朗進口的石油環比減少34%,比預想得多,也是印度上月被列為潛在制裁國家以來新德里落實美國“指示”的第一個證據。這也給華盛頓6月28日是否將新德里列入制裁名單提供了想象空間。
  
  日本研究亞太地區國家關系的自由學者仲村澄世9日對《環球時報》說,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認為印度比起其他亞洲國家更容易和歐美親近,更能接受歐美的全球領袖地位,這是來自于曾經對印度殖民時代的優越感。但現在印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已經很久了,印度政府也知道印度迎來了經濟上升的勢頭。而且從地緣政治上,印度也清楚自己國家的位置是歐美一直想借用來牽制中國等國家的。仲村澄世認為,印度已經改變過去那樣對歐美的無條件跟隨,現在最忠實的是自己的利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