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贏得美國貿易調查的啟示
2012-4-20 1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華盛頓時間17日裁定,中國輸美鋼制車輪并未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相關產業,不會對其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中國企業“罕見”贏得美方貿易調查。
但罕見不等于偶然,驚奇之余我們需更多探究導致“罕見”發生的因素,從而在應對涉我貿易糾紛時爭取更多勝算。本次裁決報告細節預期5月下旬才會公布,因此尚難分析國際貿易委員會6∶0投票否決的具體原因。但結合過往經驗,此類訴訟案或有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多數情況下,美國貿易救濟措施的受益者是少數,受害者是多數。因此,對不熟悉美國游戲規則的中國企業來說,事半功倍的做法是聯合美國利益受損集團,借助其行業和工會組織的游說渠道和游說能力,對美國政府和國會施加影響。
其次,戰略上爭取政治、輿論同情的同時,具體案件應對需依靠法律武器。在美國,商務部負責確定傾銷或補貼的幅度;國際貿易委員會負責定性。
與美國商務部易受政治因素影響不同,國際貿易委員會以獨立司法機構自居,看重法律證據和推理。企業要在國際貿易委員會勝訴,能否拿出完備的法律應對方案至關重要。
第三,權衡成本收益來決定是否應訴。曠日持久的跨洋訴訟會耗費巨大精力和財力,因此企業在應訴時,需要綜合考慮成本和收益,避免“贏了官司輸了買賣”。對有能力的企業,甚至在進入國外市場之初就應儲備好法律資源,為可能的訴訟積極做好準備;“單兵作戰”能力不強的企業則應抱團取暖,依賴企業聯盟或行業協會力量集體應對;實力不濟的企業則宜優先考慮改變產品或尋找替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