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貿易對國家興衰走向有決定性影響

2012-4-19 14: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從歷史經驗看,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的崛起不是依靠對外貿易的。 
  14-15世紀,意大利依靠壟斷地中海貿易而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15-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依靠壟斷大西洋貿易而成為世界強國;16-17世紀,荷蘭通過壟斷東印度洋的貿易而成為世界首富;18世紀后,英國通過壟斷全球貿易而成為世界的領導者。
  繼英國之后,無論是推行“李斯特主義”的德國還是“漢米爾頓主義”的美國,都是通過對外貿易而崛起的。當然還有后來選擇“出口導向”的日本和東亞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靠對外貿易而走上了通向富裕之路。
  回顧一下中國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從古到今,經濟發展最快的三個時期都是對外貿易得到較好發展的時期,它們分別是:打通了“北方絲綢之路”的漢唐;建立了“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宋;以及1979年后走上對外開放之路、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時期的人民共和國。
  迄今為止,在歐亞大陸的內陸地區還未產生過真正富裕的強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遠離海洋,貿易成本太高,缺乏國際貿易機會,從而無奈地在自給自足的發展中走向貧困。
  當我們走出歷史、面對現實的中國時,就會發現,假如沒有對外貿易,中國的經濟增長必定衰退。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增長尚未進入羅斯托所講的“群眾大規模消費”的發展階段;農村人口還占總人口的50%以上,基本上處在自給自足或者半自給自足狀態。因此,今日中國屬于一個典型的內需不足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由經濟起飛而釋放的產能若是不能通過貿易來加以平衡,那么勢必會形成所謂的“產能過剩”而壓制經濟的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所采取的刺激內需的政策可能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內需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關于出口與內需之間的這種因果關系,可以簡述如下:出口是投資得以發生的前提;投資是就業擴張的前提;就業是收入得以增加的原因;收入則是消費增加的主要來源。由以上的邏輯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出口與消費(內需)是因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假如以上這樣的傳遞機制是成立的,那么試圖壓制出口貿易,并以刺激內需的政策來加以替代,顯然是把對外出口與內部消費的邏輯關系給搞錯了。
  對于一個依靠出口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來說,貿易經常項出現順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是工業制成品出口國更是如此,原因就在于制造業有規模經濟,產量若是達不到一定規模,便難以產生利潤。統計數字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今天世界主要的貿易順差國,除了沙特和澳大利亞這樣的資源出口之外,主要就是中國、日本和德國,而這三個貿易順差大國恰好都是世界工業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國。
  如果再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史做個簡要的回顧,那么在其成為世界工業制成品生產大國的100年時間里(1871-1971年),便有96年是貿易順差。所以,對于發展中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國的中國來說,發生貿易順差是必不可免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順差本身,而是在于順差形成后用什么方法來平衡?
  在這方面,可供選擇的做法不外是:第一,用盈余的外匯儲備對外投資;第二,開放本土市場;第三,本幣升值。采取第三種做法的國家以日本為典型,其后果最為悲慘,本幣升值的結果是企業外逃,產業空洞化,最終走上了經濟衰退的道路。中國試圖走第一條道路,但是,由于體制上與國際有許多不接軌,處處遭遇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想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肯定不能選擇日本的道路,而是應當采取第二種走法,那就是通過開放本土市場,選擇“用市場換市場”的方法來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的空間。
  當然,要選擇這種理性的做法,就必須要有內部的體制改革來加以配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表明,深化國內體制改革,不僅對于開放國內市場是必要之舉,而且也有利于中國真正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從而為中國盈余儲備的對外投資拓展空間。然而,現實中國卻選擇了與日本同樣的道路,于是發生在日本升值后的經濟現象幾乎在中國基本再現,中國正在經歷著泡沫經濟的煎熬。由此可見,中國已經到了非得調整現有發展戰略不可的地步了。
  從國際貿發組織提供的最新數據來看,世界貿易在2008年因為次貸危機而受到重創之后,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迅速地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到了2011年國際貿易重新超過了危機前的增長幅度。再從各國的統計數據來看,美國2011年出口增長高達14%,超過危機前水平,英國的出口貿易也要比危機前好得多,最令人吃驚的是德國,2011年其出口總額竟然達到了GDP的50%以上。
  與此相反,以中國與日本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出口增長卻明顯地下降了。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自2002年以來美元一直在貶值,從危機發生到今天,英鎊和歐元對美元也一直在貶值,唯有亞洲國家的貨幣,特別是人民幣和日元卻一直在升值。由此可見,中國的出口遇阻,不是因為缺少外部市場需求,而是因為自己選擇了不當的發展戰略所致。
  中國之所以會發生看淡外貿做內貿的戰略調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與人們對貿易,或者廣義而言的“交換”之錯誤理解有關。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交換從來就是“不平等”的,關鍵在于“互利”或“雙贏”。交換就是把自己認為價值不高的東西去換取別人所擁有的、在自己看來價值較高的東西,否則也就沒有交換的必要了。因此,在很多場合,交換或者貿易就是以相對“便宜”的東西去換取相對“較貴”的東西。
  交換的這種所謂的“不平等性”正是交換得以發生的基礎。所以,對貿易來說,關鍵不在于是否“平等”,而是在于是否有利可圖,相互有利。在弄清楚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就再也不會因為以無數多個集裝箱的日常生活用品去換回一架美國或者歐洲生產的噴氣民航客機而煩惱,并進而采取錯誤的經濟結構調整政策。
  由上分析可以得到本文的政策結論:調整相關政策,繼續采取鼓勵出口的發展戰略;為此就必須讓人民幣匯率重新回到合適的位置,并盡可能抓住可能出現的貶值機會;與此同時,盡快開放國內市場,降低外來商品與服務的市場準入門檻,用“以市場換市場”的方法來有效地降低中國可能出現的單邊貿易順差的局面。只有給世界以機會,中國才會從世界得到更多的貿易機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