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好商品蔬菜基地的提案
2012-3-31 14: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國政協委員劉曉莊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食品。多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菜籃子工程”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如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展,使原有的城郊蔬菜基地面積逐漸減少,而菜農的老齡化和兼業化,使得蔬菜單產下降,導致蔬菜供應總量不足;有些地方菜地補償政策落實不到位,而化肥、農藥、農膜、種子等蔬菜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種菜的成本不斷提高,效益明顯下降,影響菜農種菜的積極性;商品蔬菜一方面缺乏產地標識,儲存、保鮮、加工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農藥殘留超標;蔬菜種類和品種比較單一、結構不夠合理,且產量不穩定;菜農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分散,未形成產業化經營,不易形成蔬菜品牌;等等。
為此,就建設好商品蔬菜基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各地應根據人口增加的實際情況,按照人均蔬菜基地面積不低于3厘地(約20平方米)的標準,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對商品蔬菜基地的規模及蔬菜種類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梯度開發,先近后遠、先重點后一般”的發展思路,建立“近郊”常年性商品蔬菜基地、“中郊”季節性商品蔬菜基地和“遠郊”特色蔬菜基地。加快集約化蔬菜育苗基地建設,充分整合資金項目,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蔬菜園,配套完善園區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把標準園的創建作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四新協調”及良種、良法、良壤、良制、良機“五良配套”的集成區和展示平臺,使它們在發展蔬菜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規劃時,還要注重發揮城郊的區位優勢,與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結合起來,這不但能增加菜農收入,還可推動本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蔬菜生產供給能力。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一是出臺蔬菜生產補貼政策,實行蔬菜種植補貼,可參照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標準,菜農每發展1畝蔬菜即給予同等標準的資金補貼;同時對蔬菜新品種、肥料、農藥等農資進行補貼,加大對蔬菜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二是設立蔬菜種植風險基金,開展生產性設施保險和價格保險。三是制定蔬菜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重點抓好近郊蔬菜基地建設,科學安排蔬菜生產,精心挑選蔬菜種類和品種。如近郊重點生產應急性、大流通不能滿足的葉菜類蔬菜。對于菜農種植葉菜類蔬菜,政府應加大生產性補貼力度,可以借鑒上海市政府的做法,對種植葉菜類蔬菜實行專項補貼,鼓勵菜農擴大生產,不斷提高城郊蔬菜生產供給能力。
三、加強科技培訓和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集成和運用,提高蔬菜生產技術水平。充分發揮農業高(中)等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的作用,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生活待遇,對深入基層進行農業科技服務的人員,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同時抓好科技示范工作,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使菜農種植蔬菜的技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四、進一步強化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無公害蔬菜檢測檢驗體系,圍繞蔬菜市場準入的實施,重點抓好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檢測網點建設,完善檢測設施、提高檢測水平。此外,建立蔬菜生產投入品、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質量追溯等質量管理制度;編制、發放蔬菜田間生產檔案,詳細記錄蔬菜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情況,實現蔬菜自檢常態化,有關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基地的蔬菜產品進行抽檢,將抽檢結果及時公布于眾,確保蔬菜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質量可控。
五、加強流通體系建設,完善農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蔬菜產業化經營水平。應采取各項措施,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加大農超對接的推廣力度,借鑒國外大型連鎖超市如家樂福、沃爾瑪等成功的經驗,在原產地建立統一的生產基地,直接從菜田采購。超市可以立足當地資源,選擇地域特色強和市場前景好的蔬菜種類和品種,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建設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促進原產地品牌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