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十二五”規劃摘要
2012-3-20 17:2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湖北省提出,要把農業大省建設成為農業強省。為指導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健康發展,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編制了《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十二五”規劃》。日前,印發湖北省貫徹執行。我報現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一、發展目標
到2015年,建設一批標志性的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使效率、規模、冷鏈物流核心技術應用等方面達到現代化水平;在優質農產品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出口企業、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企業中發展一批重點冷鏈物流企業,具備資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帶動產業發展。果蔬、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水平顯著提高,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
二、主要任務
1.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各類保鮮、冷藏、冷凍、預冷、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完善與冷鏈物流相配套的查驗與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快速準確的檢測設備和試劑。
2.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聯合研發各種新型冷鏈物流技術,特別是加快節能環保的冷鏈物流技術的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不斷提高冷鏈物流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重點推廣與應用各種高性能冷卻、冷凍設備,自動化分揀、清洗和加工包裝設備。推廣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技術認證,推進“物聯網”在冷鏈領域的研發應用,增強公共冷鏈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服務能力。
3.采用與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制定一批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地方標準和操作規范,積極采用國際通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建立湖北省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建立以HACCP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積極推行質量安全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冷鏈各環節有關設施設備、工程設計安裝標準。圍繞生鮮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和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制定數據采集、數據交換、信息管理等信息類標準。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質量安全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對于肉類、水產品等密切關系居民消費安全的產品,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
4.建立重點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一是加快建設湖北省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積極推進沿湖(洪湖、梁子湖等六大湖)、沿庫(清江、丹江、三峽等)、沿江、江漢平原等優質水產品產業帶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水產品產銷集中區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水產品超低溫儲藏、運輸、包裝和加工體系。加強水產品出口冷鏈基地建設,擴大水產品出口規模。積極發展湖北省水產品優勢產區到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湖北省水產品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二是穩步推進湖北省果蔬冷鏈物流發展。適應市場需要,選擇鄂西高山蔬菜、三峽庫區優質甜橙、羅田板栗、襄陽大頭菜、三峽壩外及丹江口庫區的優質寬皮柑橘、武漢及周邊的蔬菜以及滬蓉高速公路沿線商品果菜等高附加值的特色蔬菜、水果基地,推廣產后預冷、初加工、儲存保鮮和低溫運輸技術,發展一體化冷鏈物流,建立跨地區長途調運的冷鏈物流體系,促進反季節銷售。積極推動柑橘、板栗、葡萄、高山菜等特色果蔬產區到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湖北省果蔬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三是鼓勵湖北省肉類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積極發展覆蓋生產、儲存、運輸及銷售整個環節的冷鏈,建立全程“無斷鏈”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重點發展豬肉冷鏈物流,減少生豬活體的跨區域運輸。積極發展牛羊肉冷鏈物流,逐步完善武漢、襄陽、宜昌等區域性的牛羊肉冷鏈物流體系,形成華中地區的牛羊肉冷鏈物流市場。
5.加快培育重點龍頭冷鏈物流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鼓勵湖北省蔬菜、水產品、食用菌、魔芋、板栗、柑橘等優質特色生鮮農產品生產企業從生產源頭開始,實現低溫控制,發展冷鏈運輸和低溫銷售,建立以生產企業為核心的冷鏈物流體系。鼓勵中百、中商、武商、黃商、富迪等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加快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建設,在做好企業內部配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中心。
6.推廣現代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進一步加大對全程冷鏈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的認知度,營造促進品牌生鮮農產品銷售的商業氛圍,促進優質優價,擴大銷售規模。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利用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在產后商品化處理、屠宰加工環節實現低溫控制,促進生鮮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加強與下游企業的冷鏈對接,穩步推進冷鏈物流服務外包。鼓勵流通和冷鏈物流服務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技術與方法,實現生鮮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運作。加強各相關企業溫度監控和追溯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在生產流通各環節的品質可控性和安全性。
7.推動冷鏈物流信息化。依托湖北省各類生鮮農產品優勢產區、重要集散地區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費地區,建立區域性各類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優化配置冷鏈物流資源,為建立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系統奠定基礎。鼓勵企業進行市場信息、客戶服務、庫存控制和倉儲管理、運輸管理和交易管理等應用系統軟件開發與應用,健全冷鏈物流作業的信息收集、處理和發布系統,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明確冷鏈物流信息報送和信息交換的責任機制,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提高行業監管和質量保證水平。
三、空間布局
1.武漢城市圈冷鏈物流。依托武漢城市圈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蔬菜、禽蛋、板栗、生豬、牛奶、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依托中百、中商、武商等全國知名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發揮英山等地參加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的優勢,大力發展大型連鎖超市主導型的冷鏈系統,加強冷儲設備設施、質量安全檢測以及信息系統建設,推進大型連鎖超市對農產品全程供應鏈進行冷鏈整合,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型連鎖超市到消費者的冷鏈流通無縫對接。依托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漢口北四季美農貿城、孝感市南大市場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繼續發揮其吞吐量大、輻射力強的優勢,冷鏈上檔次,服務上水平,逐步發展成為湖北省乃至華中地區的區域性農產品冷鏈市場群及冷鏈物流樞紐港。
2.鄂西生態旅游圈冷鏈物流。依托鄂西生態旅游圈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大米、柑橘、茶葉、生豬、魔芋、食用菌、蜂蜜、高山菜及野山菜等主要農產品,依托十堰堰中蔬菜市場、宜昌金橋果蔬市場、襄陽農產品交易中心、隨州香菇大市場、鄂西北糧油大市場、通源農產品大市場、恩施華硒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發揮恩施等地參加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主導型的冷鏈物流模式,通過“基地+批發市場”的形式,構建農產品冷鏈流通鏈條。通過前向一體化將農戶和合作社或基地的農產品集中起來,進行加工、分級、商品化包裝,構成農產品冷鏈供應鏈,通過后向一體化將農產品冷鏈的分銷和零售環節鏈接起來,實現農產品居民消費與旅游景點的冷鏈對接,實現鄂西生態農產品的冷鏈輸出。
3.長江經濟帶冷鏈物流。依托湖北省長江經濟帶沿江地區水產品、蔬菜、水果、油菜籽、大米、生豬、家禽、小麥等主要農產品,依托荊州兩湖平原農產品交易中心、湖北富迪、洪湖米業、武昌魚股份公司、嘉魚山綠食品、長陽火燒坪蔬菜、宜昌蕭氏茶葉等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發揮仙桃等地參加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主導型的冷鏈流通模式,通過“公司+基地”的形式,構建農產品冷鏈流通鏈條。鼓勵和支持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積極探索與上下游企業冷鏈對接的有效方式,加強龍頭企業的冷鏈系統、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及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由龍頭企業將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建立契約機制,形成戰略聯盟,實現農產品的統一冷鏈配送。
四、重點工程
1.冷庫建設工程。鼓勵企業經營主體,包括武漢肉聯、九州、綠生、鑫盛、巨鑫、禎德等肉類生產企業,德炎、龍特、神鷺、博奧等水產品生產企業,山綠、兩湖等專業冷鏈物流企業,閩洪、鑫天、全盛、蕭氏、富陽、漢家劉氏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武漢白沙洲等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百、中商、武商、富迪等大型零售企業,在技術改造和充分利用現有低溫儲藏設施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庫,滿足全社會對儲藏設施的急需。針對季節性、災害性短缺對“菜籃子”價格波動的影響,建設和配置一定庫容,作為重要農貿物資戰略儲備,起到平抑物價,穩定市場作用。到2015年,推動湖北省通過改造、擴建和新建,增加冷庫庫容100萬噸。
2.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工程。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在大中城市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低溫條件下中轉和分撥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肉類和水產品分割、果蔬分揀以及包裝、配載等處理流程,形成冷鏈長短途有效銜接、生產與流通環節緊密聯系的物流體系,促進其與上游的屠宰加工企業、批發市場以及下游的超市等零售市場協同推進冷鏈發展。
3.冷鏈運輸車輛及制冷設備工程。鼓勵大型冷鏈物流企業購置冷藏運輸車輛,到2015年,爭取湖北省新增冷藏運輸車2000輛,大幅度提升冷鏈物流企業的冷鏈運輸能力,提高我省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輸率;鼓勵肉類和水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企業購置預冷保鮮、冷藏冷凍、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工具等冷鏈設施設備,提高冷鏈處理能力,逐步減少“斷鏈”現象的發生。
4.冷鏈物流企業培育工程。根據湖北省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格局,選擇在冷鏈規模、設施設備、技術檔次、管理水平、行業位次、綜合影響等方面基礎條件較好的企業,重點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經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采用政策傾斜等方式,鼓勵其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資源整合,拓展物流服務網絡,強化資產重組與戰略合作,力爭到2015年在湖北冷鏈物流企業中形成3~5家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集團。
5.冷鏈物流全程監控與追溯系統工程。按照規范化、標準化運作的要求,選擇3~5個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大型農產品生產及物流企業,率先建設全程溫控和可追溯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企業管理和市場交易信息平臺,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追溯系統。
6.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工程。加快肉類特別是豬肉,以及水產品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武漢、黃石、孝感、荊州、襄陽、恩施、荊門、宜昌等地大型肉類企業和武漢、荊州、荊門、鄂州、仙桃等水產養殖基地企業改造生產流水線及溫控設施,加強產品排酸、預冷等低溫初加工設施建設,積極推廣肉類和水產品冷藏運輸和全程監控技術,推動零售環節超市、大賣場冷柜銷售方式,形成“無縫化”連接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加強湖北省重點區域豬肉儲備冷庫和各地豬肉儲備冷庫建設,依托企業冷庫完善豬肉儲備體系,提高政府對豬肉市場的調控能力。
7.果蔬冷鏈物流工程。加強果蔬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恩施、隨州、荊門等地特色農產品的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環節建設,推動宜昌等地的水果、鄂西高山蔬菜、武漢及周邊的蔬菜基地以及滬蓉高速公路沿線商品果菜基地等主要產區果蔬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條件的改善;大力發展冷藏運輸,逐步提高果蔬產品冷藏運輸能力,促進反季節銷售;完善主銷區果蔬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果蔬配送中心。鼓勵大型果蔬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果蔬儲運營銷企業加快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第三方果蔬冷鏈物流服務企業。
8.冷鏈物流監管與查驗體系工程。完善冷鏈物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中轉、進出口等主要環節的監管和查驗基礎設施建設。在冷鏈建設重點工程中,同步建設監管和檢測設施。依托現有監管和檢測資源,進一步提高主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轉中心、進出口口岸的查驗和檢測能力,提高監管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協調
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環節多、產業鏈條長,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由湖北省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合力,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建立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信息平臺。將冷鏈物流的國家政策、技術標準、生產、冷儲、冷運等信息在平臺上發布,提高全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整體市場競爭力。
(二)完善政策
結合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剛剛起步的實際,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對農產品資源豐富、加工基礎好、冷鏈物流發展空間大的區域給予重點支持。完善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辦法,適時將農產品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納入政策享受范圍。對冷庫建設新增用地,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其建設用地。放寬對冷鏈運輸車輛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考慮冷鏈運輸車輛因增加保溫車廂和制冷機組使自重增加的特殊情況,合理確定運輸車輛的載重量。支持湖北省內外冷藏運輸車輛跨區域加盟,在車輛審驗、車輛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對冷鏈物流企業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實現與工業企業同價。
(三)整合資源
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參股控股、合資合作等有效方式,用好新增投資,整合我省現有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冷鏈物流企業以及港口、碼頭、航運、航空等冷鏈物流資源,加快升級改造步伐和配套協作,建設一批區域性的大型低溫物流中心。
(四)增加投入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國有資本投資參股等多種方式對大型冷藏保鮮設施、冷藏運輸工具、產品質量認證及追溯、企業信息化等重要項目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扶持。拓寬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融資渠道,對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要加大融資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務。積極做好商業銀行信貸工作,加大協調工作力度,引導銀行信貸資金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
(五)鼓勵創新
鼓勵和扶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企業進行農產品冷鏈物流研發與創新。在技術方面,加強對冷卻冷凍、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鏈物流技術的科研扶持力度,加快科研資金投入和研究推廣應用。在設備方面,對新型高效節能的大容量冷卻冷凍機械、移動式冷卻裝置、大型冷藏運輸設備、冷藏運輸車輛專用保溫廂和質量安全追溯裝置等進行集中攻關與研制。在節能減排方面,加大冷鏈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適應“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
(六)培養人才
引導和推動湖北省高等學校設置冷鏈物流相關學科專業、開設相關課程,積極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職業教育。建立產學研培訓基地,聯合各部門、高校及企業,共同培養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鼓勵行業協會、企業及有關高校結合國內外實踐開展冷鏈物流職業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
(七)完善法規與監督
加大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執行力度,建立和完善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法規。重點推廣行業冷鏈技術、管理與服務標準,建立以HACCP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積極采用與國際接軌的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社會組織、媒體和消費者的監督作用,補充完善檢測項目和內容,建立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質量檢查與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