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爾自營物流
2012-2-26 11: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萬聯
海爾從1999年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物流能力,成立了專門的物流推進本部,在短短幾年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打響了海爾物流這一金字招牌。闖出了名聲,在我國的物流領域樹立起了海爾物流這面旗幟,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企業間競爭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到70年代競爭的主要因素轉變為質量,進入80年代以后競爭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時間。這里說的因素主要是指交貨期和響應周期。用戶不但要求廣大廠家要按時交貨,而且要求的交貨期越來越短,這就對生產制造企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生產制造企業的物流業務要么自己做、要么讓其合作伙伴——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做物流業務。
盡管海爾在 “三個轉移”的思路中提出了“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產業方向,但是,海爾目前仍然是一個制造企業。因此,海爾不能像有些國外的跨國公司那樣,把生產和分銷全部外包出去。如果海爾也將自己的生產部分外包出去,那么,海爾將可以省去在物流方面的大量投入。比如海爾為了其整個物流系統的順利運作所建立的倉庫、立體庫和各個物流結點設施,以及為了公司物流網絡的效率而搭建的現代化物流信息平臺。而且在平時的實際作業當中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種投入都是相當巨大的。
無論是第三方物流,還是第四方物流,在中國發展尚需時日。我國的物流是近幾年才熱起來的,物流被社會所重視并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的時間并不長,還無法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而海爾這樣一個以國際化經營為戰略方針的大企業,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能坐等第三方物流發展起來之后才進行物流業務,所以自己做物流就成為一種必然,或者說是出于無奈。
無論是傳統物流,還是現代供應鏈條件下的系統性的物流運作,物流外包總是有限度的,不能認為物流外包無所不能,它總有能夠外包的部分和不能夠外包給別人來做的部分。如果物流無限延伸就會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比如,從采購計劃就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新產品開發等商業秘密。尤其是在中國目前信用制度并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上的商業機密性的信息是不能輕易告訴其合作伙伴的,這可是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海爾的物流是從源頭做起、從采購做起,因此,出于商業考慮,海爾自己做物流無可厚非。
企業外部物流可以外包,但是企業內部的物流也可以外包嗎?顯然,在目前條件下是不現實的,首先是沒有哪個企業有能力為海爾做物流。以用于國際市場的國際采購為例,由于外貿和外匯制度,中間環節必然產生關稅,這樣,就會占用更多的資金,加大成本。即使不是,國內的供應商能夠獨立完成國際采購和物流,并且可以在網上交易的企業也是鳳毛麟角。從道理上講,作為制造企業,海爾應當將其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實行專業化的合作、專業化的經營。但是,事實上很可能是沒有哪個企業能夠或者愿意承擔海爾所要求的物流。為什么這樣說呢?看一看海爾已經建設的物流設施,單就其獨自投資的自動化立體庫就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國內沒有哪個企業能夠按照海爾的標準為海爾做物流服務。
現在,市場上的消費需求向著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這種消費傾向,企業建立快速的柔性化的生產方式就很重要。與之相適應的原材料的及時供應、產成品及時地送達到消費者等等物流作業活動的效率,就成為非常重要的環節,關系著企業的命運。為了適應這種消費需求的轉變,海爾一直在進行企業流程再造,要把整個企業網全放在服務業的角度來處理業務,來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切以訂單為根據,按照訂單進行生產。如果海爾在其規模不斷擴大的時候,還堅持以前的物流作業方式,不以現代的物流觀念來建立海爾物流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整合企業乃至社會上的物流資源,就必然會影響其物流運作的效率,最終影響其發展。
那么,海爾自己做物流就一定能成功嗎?當然我們一時還無法給這個問題下一個永恒性的結論,這要依據海爾物流在實際運作中對企業的貢獻來判斷。時間的檢驗才是最終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