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鐵路優惠運價:取消優惠,企業是否做好準備?
2012-2-19 13: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糧乃安民重器,肥乃增糧根本。化肥作為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資保障,這項產業一直享受著國家給予的各類優惠政策。近些年,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盡管化肥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具體內容發生過一些調整,但沒有改變的是,優惠依存。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外人眼中看來是求之不得的優惠政策,在化肥產業市場化進程的大跨步發展中,卻令一些企業進退兩難,成為“雞肋”,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成了行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近期,業界對化肥鐵路優惠運價的調整議論紛紛,進而引發出有關化肥各項優惠政策去與存的激烈討論。
A 糧安天下——化肥的“特殊”運價
在我國,農用化肥一直享受鐵路優惠運價,鐵道部嚴格按照《關于明確農用化肥鐵路運價優惠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的2號運價執行收費標準,業內稱之為“2號”運價。
這些年來,鐵路運價調整猶如“溫水煮青蛙”,雖然調整頻繁,但每次調整幅度都不大。最近一次調整是2011年4月1日,當時鐵路貨運價格每噸公里上調約0.002元。近幾年來鐵路運價上調幅度大的主要有兩次:一是從2009年12月13日起,鐵路運價平均每噸公里提高0.007元,相當于2011年調價的3.5倍;二是2009年7月1日單獨對化肥鐵路運價進行調整,而其他貨物并沒有調整,主要是為了扭轉化肥鐵路運價過低的狀況,理順與其他貨物的運價關系,調整幅度比較大。但對農用化肥免征鐵路建設基金可謂是鐵道部對化肥行業的最大支持。
在我國,基本上對所有的鐵路貨運物資都征收鐵路建設基金,具體分為三個檔次,最低的是農藥,0.019元/噸公里,其次為磷礦石、棉花,0.028元/噸公里,其他貨物均為第三類,為0.033元/噸公里。如果化肥運輸也征收鐵路建設基金,即使按最低標準也要在現在的基礎上每千公里增加近20元/噸的運費,如果按普通貨物標準征收,每千公里則要增加33元/噸左右的運費,基本上相當于在現在的鐵路運費上面再增加60%左右。
然而,支持力度大本應是件好事,山西、山東、云南等地的化肥生產企業卻怨聲載道:由于執行優惠運價,運力緊張時期不能與其他商品“平起平坐”,車皮很難申請,發運十分困難,一拖就是個把月,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點裝費”、“送黑錢”的現象。累計這些費用,企業實際所承擔的成本遠遠高于所享受的優惠幅度,就此造成的產品成本增加,在化肥已然走向市場化的今天顯得略有不公。
B 取消優惠——讓企業公平競爭
優惠卻成絆腳石,一些膽大的企業負責人提出了取消優惠的建議。山東聯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德亮提出:政策要放開,只有取消鐵路優惠運價,車皮才更容易申請,這將有利于運輸部門的執行力度和企業發運的計劃性。他進一步分析,化肥的基礎原料供應已經市場化,因此產品也完全可以放開,這就如同現在執行的優惠電價,雖然國家給予化肥生產企業在工業用電上的支持,但是各省電網之間卻執行著不同的電價,相差一毛,成品就相差100元。他希望國家能夠取消對化肥的所有優惠,讓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
作為國內大型農資流通企業的華農農資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兵也贊同完全放開,公平競爭。“不要再優惠了,節能減排最先影響的是化肥廠,氣頭企業在天然氣緊張時也得不到保障,優惠的結果必將導致市場的不平等,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工廠不會因為享受優惠政策而降價,減少政府干預,讓化肥回歸市場。”
面對企業的聲音,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武希彥在收集了部分磷肥企業意見后表示:企業的看法是化肥應該向市場化發展,各項優惠政策應逐漸取消,這是長遠的意見。但是面對目前國內短期的形勢,多數企業認為還是不漲為好,但是少數企業也因為運輸費用所占比例不高,抱有“漲不漲無所謂”的態度。凡是贊成今年暫時不漲價的企業都是到貨第一站的價格由企業承擔的。從長遠講,加速市場化進程,取消各種優惠政策在所難免。
C 繼續優惠——產業市場化需謹慎
“運費的上漲必將導致農民用肥成本的增加,這與國家對農業的扶植政策相違背,最起碼要保證我國化肥在一定低價位或者平穩價位運行,無形間提高運價也就提高了農民的用肥成本,事關三農和糧食問題,優惠政策的任何一次調整需謹慎。”在這場討論中,支持繼續保留優惠政策的意見也十分鮮明,這位國內大型流通企業負責人的話就直指“三農”問題。
該負責人分析,目前化肥所涉及到的原料已完全市場化,電價和能源的優惠也在市場化進程中,如果化肥完全市場化,將會對化肥流通企業特別是承擔起國儲任務的企業帶來一定壓力,因為這些企業還要承擔社會責任,起到一定平抑化肥價格的作用。生產企業還可以調整開工率,降低生產成本緩解壓力,但是流通企業的進價是一定的,而且還要嚴格執行國家的淡儲任務,像氮肥這種經營風險較大的產品,一旦出現虧損,國家所給那些所謂的補貼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當前,生產企業的價格標準并不是以與流通商成交的價格為標準的,而是根據自己的資金、庫存壓力作為平衡、制定銷售價格的參考依據,有些時候會做出背離市場的定價,一旦工廠出現某些問題就會出現價格的調整,沖擊市場,吸引所謂的外來資金。
“化肥市場化也許是大勢所趨,但是我們必須要發出我們的聲音”。持此觀點的還有安徽省化肥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夏英彪,他建議國家繼續實行用電、用氣、用水、化肥運輸價格等優惠政策,同時要適當采取限產保價措施。
D 是否特殊——政策保護不利行業發展
在2011年鐵路運費調價后,有專家提出目前我國對化肥鐵路運價改革已進入到了中期,化肥鐵路運價長期偏低,與其他貨物運價相比不對等現象已得到了一定扭轉,下一步改革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征收鐵路建設基金,但由于此事關系甚大,估計在一段時間都不會有大的舉措。不過,從長遠來看,化肥行業最終是要回歸到普通商品屬性,不再作為一個特殊行業對待。
市場化進程的結果就意味著化肥不再“特殊化”,在“化肥該不該享受特殊待遇”問題上,業界一片嘩然。黃小兵直言不諱地說:“化肥特殊在哪里?目前國內已經供大于求了,恰恰更要通過取消各項優惠政策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表示:憑什么不走向市場化,比化肥重要的產品多的是,既然改革是遲早的事,早落實早克服。運費低就意味著運距會更遠,哪個企業不愿意享受低價運費的待遇呢?但是市場競爭就是殘酷的,每個企業都是有壓力的,一個行業長期處在政策保護下是不健康的,而且也很難真正去保護。優惠調整也許無法一步到位,但逐步調整是有可能的,先把價格調一下看看行業承受能力再說。如果運費調整導致成本增加致使一批小企業淘汰出局,那只能看在這個競爭過程中市場環境是否公平,如果是在公平環境下的競爭中被淘汰,那就只能怪企業本身。
E 直補農民——理順市場經濟法則
“優惠政策的逐步取消會帶來生產成本的上漲,要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放開氮肥、磷肥價格,而對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農業生產資料漲價,政府應加大對農民補貼。這是過去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有關化肥市場化的問題上作出重要決議,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這個路子走,應該是國家支農,而不能是某個部門支農。涉及到運輸就是鐵路,電力就是電力系統,天然氣就是中石油,這是不合理的,政府應加大對農民投入,而取消對各部門的補貼”。武希彥針對一旦優惠政策取消后,化肥價格可能出現上漲提出解決意見,他認為,化肥行業市場化方向要堅定不移,在實施進程中政府要科學分析,分步走。
持此觀點的還有楊春升,他坦言:對于化肥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確實在穩定市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時由于補貼主體不夠明確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從本質上說,更需要補貼的是農民而不是企業,而現在更多的惠農政策卻是通過補貼企業的形式落實下去。此外,他還提出,由于化肥企業所享受的行業政策優惠,也讓企業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輿論壓力。一方面化肥行業現在享受的一些優惠政策已經在貶值,而且落實情況也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在其他行業看來,都認為化肥企業只有受政府照顧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這種情況下,既然給企業補貼已經和市場經濟法則相違背了,為什么不把補貼機制理順呢,取消對企業的政策優惠,讓化肥企業在市場上完全平等競爭。但同時他也強調,取消對企業的優惠,并不是說不考慮由于企業成本上漲所帶來的農資價格上漲,他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可以將由過去的行政暗補,變成經濟市場化的明補,將相應的補貼轉補給農民。因為一旦企業優惠取消,導致化肥成本的上升,而出現農民因為肥價高而不買肥,企業因為賣不出貨而降低開工率,將會導致可怕的后果,這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最終,在鐵路優惠運費的問題上,一位業內資深專家的話更加發人深省:“直補和農資的價格水平是掛鉤的,為什么煤電是聯動的,而為什么糧食和化肥就不能聯動呢?既然糧食價格是國家制定,就直接將運輸優惠轉給農民,而現在這樣的優惠政策實際上是讓某些部門占了便宜,一邊給了化肥企業所謂的優惠,而實際情況卻是執行不暢,而另一頭還要再向國家要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