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斤鴨蛋背后的中間商法則 農產品產銷環節亟需縮短
2012-2-17 17: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公斤鴨蛋收購商只給7.2元,數公里外的菜市場卻賣14元;鴨農養8000只水鴨每天虧2000多元,養鴨場里的狗也吃上了香噴噴的鴨蛋;鴨蛋賤賣的背后凸顯農產品價賤傷農的關鍵癥結,中間商的價格掌控比農民自身的盲目逐利更可怕———
去年,圓白菜和小蘿卜價格低賤傷農情景尚歷歷在目,從去年7月開始,鴨蛋收購價從11.6元每公斤下跌至現在的7.6元每公斤,將婺城區白龍橋鎮下楊村和井頭村的養鴨專業戶們傷得不輕。
“8000只鴨子,每天飼料錢要4000元,而每天產的鴨蛋只能賣1500多元。”昨天,下楊村的養鴨大戶姜元林告訴記者。記者走訪得知,1公斤鴨蛋中間商從下楊村的養鴨戶手中收購的時候是7.6元,在離下楊村數公里之外的白龍橋鎮的菜市場里,1公斤鴨蛋要賣12元,而在金華市區的菜市場里要賣14元,如果深加工后做成皮蛋,在超市每只皮蛋甚至能賣4元錢。
除了養鴨戶盲目投入與擴大養殖規模外,因為沒有產品深加工能力,面對中間商的肆意壓價,鴨農們普遍無力抗衡。“中間商為我們提供飼料,再用鴨蛋抵飼料款,飼料和鴨蛋的價格都是他們說了算。”姜元林一語道出問題的關鍵。
鴨子養得越多虧得越多
姜元林養鴨子近10年,之前的利潤一直十分可觀,但是從去年7月開始,水鴨及鴨蛋的價格逐漸走低。昨天,收購鴨蛋的中間商給姜元林的價格是每公斤7.6元。
“10年來,價格從來沒有這么低過,以前價格雖有波動,但是利潤或多或少還是有的。”姜元林說。去年,姜元林最多的時候養過近14000只鴨子,現在還剩下8000只。
“養得越多虧得越多,春節前將能賣的都賣掉了。現在的這一批鴨子一個月前剛開始產蛋,賣掉的話,就可惜了,盡管每天都在貼錢,只能咬牙堅持。”姜元林說。
每只鴨子每天要吃飼料0.15公斤,每公斤飼料的價格在2.6元左右,每只鴨子的飼料成本每天約0.5元,8000只鴨子每天就需要飼料成本4000元。每一天,這些鴨子產蛋約250公斤,以每公斤7.6元算,大約在1500元上下,也就是說,這8000只鴨子每天光飼料成本就要貼2500元。
姜元林的鴨場養了數只看門的狗,它們看上去遠比一般農家的狗要壯,毛色也要亮很多。“他們吃得比很多人都要好,經常能吃鴨蛋。”姜元林說。
養鴨戶傾家蕩產者有之
下楊村和井下村是婺城區的兩個養鴨專業村,其中不少村民養的都是水鴨,養水鴨收益大小取決于鴨蛋的價格。但是,現在鴨蛋價格低迷,養鴨戶都虧得很厲害,甚至有一些養鴨戶已將前幾年的收益賠了個精光,最多的村民虧了20多萬元。
下楊村黨支部書記姜國榮原先在金華市區做二手車生意,去年開始,他回到村中帶領一些養鴨戶成立了富林畜禽專業合作社。去外地引進了2萬多只小鴨,開始做蛋鴨養殖。“沒想到前幾年行情不錯的鴨蛋價格一路走低。”姜國榮介紹,他估算了一下大約已經貼進去20多萬元錢了。
關鍵癥結在中間商壟斷
昨天下午,記者在離下楊村只有數公里的白龍橋鎮綜合市場里看到,這里的鴨蛋價格每公斤在12元左右。“我們的鴨蛋基本上都是本地來的,收購來的價格在每公斤11元每公斤左右,利潤很微薄。”攤販告訴記者。
幾公里之外的下楊村收購價只要每公斤7.2元,為什么他們不去那里拿貨呢?攤販說,自己走的量不大,從別人那里批發是一樣的。直接去養鴨戶那里拿貨,不見得會賣給你,因為量太少了。
昨天,記者走訪了市區各大菜市場,鮮鴨蛋的價格在每公斤14元左右。賣鴨蛋的攤販表示,鴨蛋都是批發商集中供貨。“即使你自己去買,價格也不見得便宜,因為他們的價格都統一過了。”
“他們都是拉飼料給我,然后再用鴨蛋抵飼料款。”姜國榮說。現在的行情是,500箱鴨蛋才能換回一車飼料。飼料的價格和鴨蛋的價格都是中間商說了算。
“收鴨蛋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圈子的,他們對本地鴨蛋的價格會不定期碰頭商量,不要說在金華,即便是整個浙江的鴨蛋價格,他們基本上也有能力掌控。”姜元林說。
采訪中得知,我市很多養鴨戶的飼料都是由中間商直接提供的,最后用鴨蛋抵飼料的費用。很明顯,通過這一環節,中間商最大程度掌握了養鴨戶手中的鴨蛋資源,而且飼料的定價和鴨蛋的定價都由中間商決定,他們從中攫取了最大的利潤。
今天上午,一鴨蛋中間商告訴記者,現在運輸成本和人力成本在不斷上漲,加上市場上鮮鴨蛋量比較大,經銷商也會壓價,所以,批發鴨蛋雖然還能賺到錢,但也沒養鴨戶想象的那么多。
鴨農都在咬緊牙關硬頂
那么,既然養鴨子賠錢,為什么不將鴨子賣掉呢?井頭村的吳大爺說,現在,一只水鴨能賣到15元左右,但是小鴨子買來時的價格就要25元1只,喂養到產蛋,1只鴨子的成本大概就要40元。
姜元林在春節前將幾千只鴨子賣出,挽回了一些損失,前兩年,一只水鴨能賣到60元至70元。養鴨戶們都在等,再過一兩個月,天氣轉暖,市場上做皮蛋和咸鴨蛋的鮮鴨蛋的需求上來之后,鴨蛋的價格能有所回升。
農民盲目逐利又一教訓
來自金華市畜牧獸醫局的數據,2011年,金華有1.3萬蛋鴨養殖戶,而2010年還不到0.75萬戶。
“養鴨子的人太多,鴨蛋產量上去了,買鴨蛋的人就趁機壓價。”姜國榮和井下村黨支部書記吳宇森的觀點十分一致。前幾年,鴨蛋行情十分喜人,去年,一些從投資紅葉石楠等花卉中獲利的農民將投資眼光轉移到養鴨上面來了。
“很多人一買鴨苗就是10000只,甚至更多。”吳宇森說。像姜元林這樣資深的養鴨專業戶都只敢將鴨子數量控制在10000只左右,養鴨新人的盲目可想而知。
“鴨蛋還是有人要的,有多少要多少,但就是價格被壓得很低,吃鴨蛋的人還是多的。”姜國榮說。
姜元林已經有新的打算:“這一批水鴨出掉之后,我打算養番鴨,番鴨生長周期快,長得重,利潤更高。”
但誰能保證,其他的水鴨養殖戶沒有同樣的打算呢?說不定下一次,被傷害的可能就是養番鴨的人。
假如工廠能辦到家門口
“如果自己有加工廠,將鴨蛋做成咸鴨蛋和皮蛋,我們就不怕了,因為可以長久地存放。”姜元林說。但現在白龍橋的鴨蛋除了被中間商送到上海、溫州等地外,還有很大一部分被運到外地加工成皮蛋和咸鴨蛋。
“上海、杭州一些鮮鴨蛋來自飼料和人工成本更低的河南、安徽等地,我們這里的鴨蛋根本沒有競爭力。”姜國榮說。昨天晚上,記者在市區各大超市里看到,一只咸鴨蛋最高的價格高達三四元,和現在半公斤鮮鴨蛋的價格差不多。那么養鴨戶們能不能對鴨蛋進行深加工呢?
“我們也想辦加工廠,對鴨產品進行深加工,但是資金和技術都缺乏,鴨蛋最大的利潤白白送給中間商,我們也很無奈的。”姜國榮表示,如果自己拿去出售的話,又擔心沒有銷路。“一天最多也就賣個幾筐吧!”他說。
記者手記:
去年,本報連續報道了發生在蘭溪的圓白菜和小蘿卜價低傷農事件。但當時蘭溪市云山街道十里亭村的小蘿卜種植戶們卻不愁銷路,因為在他們的家門口就有一個小蘿卜加工廠,通過訂單化種植方式已將小蘿卜滯銷對農民的傷害降到了最低。
幾乎每一次菜賤傷農事件里,都有一部分人通過對價格的掌控保證了自己的利潤,但這里面基本沒有農民的份。采訪中,大多數養鴨戶都渴望在自己的家門口能辦起鴨產品加工廠,以降低對中間商的依賴。
菜賤傷農,我們不能一味指責農民的盲目逐利,而是應該反思我們是否給他們提供了足夠透明的市場信息?是否為他們創造了足夠好的規避風險的方式?
如果在下楊村,在井下村,有鴨產品深加工的基地,通過訂單化生產的模式,縮短農產品產銷環節,養鴨戶對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那么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本文來源:金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