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規范管理成當務之急
2012-2-14 13: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月8日,北京通州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離奇的“調包案”:快遞員探包并假冒客戶簽字拒收,經理拆包調包,司機銷贓,全套流水作業后,手機、電腦等貴重物品在快遞環節變成磚頭。
調包、丟件、損壞、難理賠……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快遞業已成為涉及千家萬戶的基礎性服務行業。然而,由于管理缺乏“硬部門”、監管缺乏“硬指標”、處罰缺乏“硬杠桿”,快遞業目前亂象叢生,亟待整頓。
快遞業種種怪狀讓消費者叫苦不迭。“委托快遞送東西,明明距離很近,幾天不見蹤影。”“價格不菲的手機,快遞弄丟了投訴無門只能認栽。”“貨物損毀了沒人理,說誰讓你不驗貨就簽字。”甚至快遞員販賣客戶信息。消費者將快遞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四宗罪”:一宗罪:“快遞變慢送”,延誤晚點成常事。二宗罪:快件丟失。三宗罪:拒絕驗貨成霸王條款。四宗罪:保價金額隨便定,事發后拒絕賠償。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發展,一些快遞企業因為業務量過大、自身條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選擇外包、倒手給不具備運送資質的企業或個人,一些快遞員乘機調包、盜竊、甚至販賣客戶信息,進一步加劇了快遞市場的亂象。
盡管快遞業存在種種問題,但由于管理缺乏“硬部門”、監管缺乏“硬指標”、處罰缺乏“硬杠桿”,消費者想要投訴索賠卻是難上加難。
根據我國郵政法和相關規定,快遞業的監管部門包括郵政、工商等。郵政局負責對快遞市場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查處無證、無照、超范圍經營等非法經營快遞行為。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般省一級郵政管理部門只有幾十人,面對雨后春筍般成百上千家快遞企業及其加盟連鎖門店,監管部門力量顯得十分薄弱。而消協接到投訴后,只能協調、督促,沒有行政處罰權,處理起來很蒼白。
2011年8月,國家郵政局首次頒布了《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針對野蠻分揀等違規行為作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然而,規范出臺半年來,效果并不明顯。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對于超時取件、暴力分揀等大家最為關心的內容,該《規范》中并未提及任何具體處罰措施。有多少企業會自覺執行,誰又來進行長效監管?如果沒有“硬杠桿”,新國標將難逃曇花一現的尷尬命運。
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建議,在當前法規的基礎上增加有關服務、賠償等標準的司法解釋,使得消費者索賠有法可依。在快遞行業監管方面,一是要建立快遞服務行業保障機制,入行企業就要繳納保障金;第二是建立賠償基金,假如是企業原因造成的消費者損失就要多賠償;三是要盡快給快遞企業進行等級評定,便于消費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