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型供應鏈模式削減供應鏈總成本
2012-2-12 14: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削減供應鏈總成本的機會有很多。制定預測,計算庫存,通過物料需求計劃生成訂單輸入數據,下訂單,等待零部件到達,加快那些遲到零部件的到達速度,接收(也許是檢查)原材料,倉儲原材料,按計劃產量對零部件和原材料分組,以及分發給工廠各部,所有這些高成本、高耗時的步驟,都能夠通過自發型供應鏈(spontaneoussupplychain)來避免。因為這種供應鏈能夠按需獲取原材料和零部件。
采購角色的變化
大部分供應鏈管理是針對已經采購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再供給功能。因此,采購/購買部門的角色將發生變化。
在一個按預測來制造的批處理環境(大規模生產)中,采購的角色是根據預測和物料需求計劃數據訂購零部件,然后加快補充因為預測偏差、物料清單誤差、庫存計算錯誤和延誤交付而導致的零部件缺口。在自發型供應鏈中,采購的新角色將是:
鼓勵甚至可能推動現有產品的零部件和原料的標準化,并幫助新產品開發團隊圍繞徹底標準化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來設計新產品。
從多個來源發現標準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以面包運輸(有時稱為“自由庫存”。所有的“膠質軟糖式”零部件可以用儲藏箱的方式,在所有的使用點獲得。當地的供應商只管按照簽署的合同,保持儲藏箱充盈,并要求公司支付每月使用的零部件的款項,這很像面包通過貨車運輸給市場進行再供給的方式。)補給方式來供給。
安排標準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穩定流量,并以交付為重點培養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
和供應商談妥建立看板和需求信號機制。
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自發型再供給大多數是自動的,或者由生產人員,而非物料需求計劃和采購人員來手工觸發。
自發型供應鏈有兩個方面:原材料再供給和零部件再供給。
采用原材料再供給技術
有太多種原材料能夠阻撓供應鏈的自發性,并給制造商帶來一個兩難境地:是存貯所有類型的原材料,還是訂購它們并等候供應商交付?標準化削減新進原材料的品種,有助于實現自發型供應鏈。采購杠桿和其他原材料管理費的節省,彌補了削減的廢料,彌補了那些超出所需獲得“更好”原材料的產品。使用以下技術,可以自動地再供給原材料:
標準原材料的穩定流量。自發型再供給的最終情景,就是把每個類別中的原材料類型數量削減到一個,從而能夠對每個類別的標準原材料安排穩定的流量。理想的情況是,每個類別的原材料必須只有一個類型。這樣,預測多個類型就成為多余的,“訂購”就變成把進貨噸數匹配出貨噸數那樣簡單。換言之,標準原材料的進貨流量,就等于工廠每月對該原材料的消耗量。每個類別有多種類型的原材料,也可能具備同樣的自發性,只要其比率是恒定或可預測的,并且都是分開使用的。
原材料定長/定型剪切。通過程序化的電腦數字控制設備(比如激光切斷機和自動車床)、單軸程序化切斷機,或者自動化程度較低的、由監控屏指令控制的工具,原材料可以從更長的或標準大小的型號,切成所需要的長度或大小。
線性剪切。在原材料使用點,或者在看板零部件自動地再供給所有的使用點時,按需剪切線性原材料,能夠大大削減原材料的品種。線性原材料包括所有形式的棒料、模壓材料、狹長材料、管型材料、膠管材料、繩狀材料、纜狀材料、鏈狀材料等。
最小/最大堆疊。在“最小/最大”技術(該技術常用于金屬片這樣的原材料)中,原材料被使用,直到其堆疊到達“最小”的水平(通常標記在架子或墻上)。這時就觸發了原材料的“再訂購”,使原材料的堆疊重新恢復到“最大”水平,而不會像通常情況那樣產生采購成本。價格和供應安排可以基于原材料的平均使用數據和合同長期性進行協商談判而定,從而更大地發揮采購的杠桿作用。
看板。對于那些以倉儲箱而非堆疊形式運進來的原材料,看板再供給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即在原材料的來源地,就剪切原材料。
策略儲備。在以上技術實施之前,制造商可能有必要策略性地儲備某些原材料。制造商可以使用精心挑選的儲備原材料,代替任何無法“獲取”的零部件或原材料,或者代替暫時無法獲取的標準原材料。策略儲備的訂購必須基于某種預測,但如果原材料是標準化的,就更容易做出針對全部消費的總需求預測。
收到產品訂單后訂購原材料。對罕有的或很少使用的原材料,特別是對于內在要求原材料多樣性很高的產品,自發型再供給也許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材料訂購次數少于產品制造次數,這些原材料就可以在收到產品訂單后才訂購。
部署自發型零部件再補給策略
供應商被要求按照客戶的需求信號,以準時方式供應零部件時,通常是把其制成品盡可能多地放入庫存,然后“按需”過磅供應。這種方法的一個典型變種案例,就是戴爾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供應商在制造商的工廠旁邊倉儲其零部件。但是,不是有很多的制造商能夠強大到足夠強制其供應商做成這樣的安排。
而且,這不是真正的以需求拉動為基礎的供應鏈。零部件的可獲得性將依賴于制造商的預測(這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準確),以及供應商的庫存(這意味著高昂的成本,越來越不合時宜)。
零部件再供給策略依賴于零部件的品種。在品種范圍的一端,幾乎所有產品中使用的十分標準的零部件,能夠像標準的原材料那樣,以穩定的流量運進來。在另一端,高度多樣性的零部件,將通過使用這里介紹的技術(包括電腦數字控制制造方式或類似的手工方式),按照需求來建造。
在兩端之間,可以運用其他幾種策略。比如,對一定程度標準化、中度多樣性的零部件,采取看板策略;對夾子那樣小的低成本商品,采取面包運輸補給式再供給策略;不可彎曲的零部件,如鑄造或塑料零部件,可以合并成多功能零部件,用于許多產品中。
通過以下技術(從易到難順序排列),零部件能夠實現自動再供給:
零部件的穩定流量。正如標準原材料,標準的零部件能夠安排穩定的流量。穩定流量的條件將是標準化和廣泛的使用。
面包運輸補給式再供給。原材料物流中最容易實現的,是針對小的、便宜的夾子那樣的零部件,采用面包運輸式供應系統。
所有的物料需求計劃/采購費用都被消除,而且這種供應方式能夠保證零部件的經常供應,從而避免停工。取消了預測/物料需求計劃系統,能夠保證為那些“不需要太多預測”的運營活動(比如按訂單制造和大規模定制)供應這些零部件。適合使用面包運輸補給式供應的典型零部件是夾子、硬件,以及幾乎任何小的、便宜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