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發展“神速” “急需規范”已成頭號口令
2012-2-10 14: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市場作用之下,行政命令適時扮演指向性和制約性角色,無論哪個行業也逃脫不去。如今物流業迅速發展之際,"急需規范"已經成為頭號口令。
剛過完節,北京劉女士為一份快遞文件傷透了腦筋,眼看著忙乎了大半年急于簽訂合同、結款的劉女士,寄給客戶的合同竟然在關鍵時刻被快遞公司傳得再無蹤影,訴之無門。
從無到有、從粗淺到專業,雖然相關政府部門政策已逐漸細分,快遞市場仍舊亂相叢生,而EMS上市號角吹響,資本市場成為快遞行業亂相的拷問。
快遞行業發展"神速"
消費者越發被動
據統計,2012年春節,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已突破25億件。
快遞企業由起初的幾家規模逐漸擴大發展至今已達兩三千家。在市場的作用下,隨著電子商務等崛起,投資者敏銳吸金嗅覺促使其對物流業的潛力迅速挖掘。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許可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經營快遞業務應當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這幾年快遞公司呈現遞增趨勢。"
然而一味吸金成為物流業怪象,服務、責任被部分企業拋之腦后。
劉女士告訴記者:"快遞文件出去之后,對方在近兩周時間仍未收到,轉輾查詢到相關快遞人員,對方認定已由客戶接收,然而卻沒有電子記錄。此后這件事也不了了之。"劉女士感嘆此次文件丟失,害公司虧損幾十萬,自己年底獎金也石沉大海。
據了解,目前各有一定規模的快遞公司幾乎都有自己的一套簡單制度,對于人員獎懲也有說明。部分企業快遞出現丟失等情況按其規定是賠償4倍郵費。在個別快遞公司大廳里,記者看到針對快遞時間、賠償明細。
北京EMS郵政速遞朝陽區一家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公司各個流程均有嚴格規定,賠償也按照統一以郵費倍數賠償,但是建議貴重物品不要用快遞方式。"
誠然一直以來,快遞件丟失、損毀似乎已經成為常態。快遞時間慢,工作人員態度惡劣,不按時投遞等不負責任行為屢屢發生。
山西一位孫先生家人從海南寄回的一箱水果,孫先生收到之后,竟是一灘水果泥,而此箱已被標明需小心輕放。此后該先生及相關媒介找到快遞公司,當場看見工作人員亂扔亂踢物件行跡,該公司以幾十元解決問題,卻無道歉之意。
部分快遞代理商,動不動則需要看快遞人員的臉色,快遞期間消費者包裹出現遺失、錯亂等問題常常訴之無門。
快遞公司五花八門
靠信譽度"說話"
雖還無明確詳盡管理體系,根據快遞公司規模等,民間已經有自己的快遞公司排名。目前較為常見的有深圳順豐速運、上海申通快遞、上海圓通速遞、上海中通速遞、韻達速度、宅急送快遞、EMS郵政特快等。大部分人們認為,順豐、申通、EMS信譽度相對較高。
信譽度對于快遞公司而言,越發顯得重要,更多的人和企業大多愿意選擇獲得高評價、可信度高的企業,根據網絡投票顯示,目前國內幾大快遞公司獲得投票的好評率:順豐91%、中通70%、圓通67%、韻達63%、天天62%、EMS58%。可見未必是成立時間越長、規模越大,受歡迎率越高。民營快遞的網絡知名度中申通快遞、宅急送排名前二。
據了解,目前淘寶等合作的物流公司達近十家,業內普遍情況多家物流公司同時適用,在此方面業內并未有明確規范。
資本市場的吸金魅力從未消減,去年中國郵政體制改革,成立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有限股份公司,邁進了公司化經營的第一步。業內對其上市猜想不斷。國資背景EMS作為物流業快遞領域巨頭,登陸資本市場時間表尚不能確定。然而其的上市必將開啟快遞上市之路。然而確保其較強盈利能力確是首當其中。
企業競爭激烈
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有意介入快遞行業,相關針對性政策陸續出臺遏抑亂相。規范愈發細分。
中國物流行業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快遞行業有一系列的服務業操作規程、協議范本,但整個行業仍舊紊亂,部分快遞企業發展迷失方向。"
"目前整個物流行業較為分散、競爭激烈、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迫于效益還不能達到穩步上升、規模正在壯大,很多物流企業尚不具備提升管理技術意識,在缺乏統一規范基礎之上,高服務品質不能保障。"業內人士認為。
早在去年6月,國家郵政局在審議發布的《關于快遞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中,其實指出了快遞行業一條發展之路。意見稱將積極爭取支持快遞企業兼并重組,5年培育一批年收入超百億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快遞企業。
相關部門近年對快遞行業進行階段性專項執法檢查,6月22日,國家郵政局取締56家未經許可經營快遞業務企業。
相關政策愈發細分。7月27日國家郵政局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快遞企業等級評定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選取了能夠反映企業市場規模、競爭能力、服務水平、信息化建設程度等關鍵指標作為分等分級的重要依據。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此前表示,快遞行業發展到目前,對其管理要突出針對性、有效性,要做到讓消費者能分清快遞服務的層次,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期望值來選擇服務。
"行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約束機制,損失、事故、失誤現象嚴重,各物流企業價格趨同,競爭優勢不明顯。物流業仍具備巨大潛在市場,企業需要在物聯網和網絡融合等新技術下開拓新領域、專業化分工、主動創新。"行業內分析人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