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農村公路建管養同頻服務全面小康
2012-12-13 9:40:00 來源:交通運輸部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29日—30日,全國農村公路處長座談會在河北石家莊召開。全國30余家交通運輸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座談會,就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研究探討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工程質量,推動農村公路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交通運輸部公路局農村公路處處長王松波表示,今后的工作重點是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在上規模、穩進度的同時,確保道路工程質量有上升、不下滑,滿足農民群眾的新期待。建設是創建財富,管理養護則是保護和鞏固財富,財富的創造和保護同等重要。而且,養護管理所需要的力量和成本遠小于建設,是最好的延續財富的方式。有條件的省份要推動農村公路立法進程,將包括管養主體責任、養護資金投入標準、考核措施等指數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建設任務重的地區也要統籌好建設與管養的關系,堅持建養并重,不能再走前修后壞的老路。
在此次座談會上,各省區市就如何做好當前農村公路工作進行了充分討論,體現了各級政府和交通運輸行業對農民兄弟的深情厚誼和心系農村、關心農民的拳拳之心。
一份份發言,彰顯出各地在農村公路工作上的努力與成果;一條條建議,表達出交通運輸部門關注民生、認真履職的拳拳之心。作為此次全國農村公路處長座談會的參會媒體,記者聆聽到了諸多農村公路建管養的好經驗、好做法,參觀考察了河北省巨鹿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現場。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我國農村公路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這都是交通部門心系農民兄弟、攻堅克難不懈努力的結果。
河北:村路建管養有門道
“十一五”期,河北省新改建農村公路5萬公里,全省99%的建制村通上瀝青(水泥)路。截至2011年年底,河北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3.5公里,占全省公路里程的86%,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為主骨架,以農村公路為支脈,覆蓋全省的層次分明、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按照交通運輸部農村公路養護年活動的要求,河北省出臺了《河北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落實了政府的主體責任;同時,進一步健全各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農村公路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建設推行“七公開”
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制度是河北省繼高速公路建設“十公開”制度之后,在農村公路建設領域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2003年到2008年,河北省大規模開展農村公路建設,實行村民監督員制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是“七公開”的雛形。2008年到2011年,河北省在全面總結高速公路建設“十公開”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河北省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陽光工程”實施方案(試行)》,將農村公路建設計劃、補助政策、招標過程、施工過程、質量監督、資金使用、竣工驗收七項內容向社會公開,并在張家口市懷來縣進行試點。在邢臺市和石家莊市召開全省的現場會和專題工作會,就全面推行“七公開”進行了詳細部署,“七公開”工作迅速在全省推開。
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制度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縣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鄉(鎮)政府、村委會通過辦公場地公開欄將本轄區農村公路計劃向社會公開。二是由縣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將縣道、鄉道、村道及危橋改造補助政策和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籌集方式向社會公開。三是由建設單位通過網站、辦公場地公開欄,將項目工程概況、資金來源、準入條件、中標結果等信息向社會公開,并邀請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督。四是由建設單位將項目概況、資金來源、主要原材料規格和采購情況以及建設單位的有關信息,通過施工現場公示牌向全社會公開。五是由縣級公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通過施工現場公示牌,將質量監督機構名稱、現場負責人、階段檢查結果向社會公開。六是由建設單位在辦公場地公開欄,公開建設資金到位情況、計量支付情況和撥付情況。七是由縣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將項目名稱、工程決算等情況向社會公開。
自推行“七公開”制度以來,河北省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多層次、多層面的成果:一是落實了中央政策,為百姓搭建了監督平臺,預防了腐敗發生。邢臺市通過大力實施“七公開”,實現了工程建設零投訴、零上訪、零違紀。二是解決了實際問題,規范了建設程序,提高了建設質量。“七公開”實施以來,大部分縣的計劃項目實現一年一清,沒有一家企業因招標不公平而向主管部門舉報投訴,全省農村公路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三是主動把群眾納入到工程建設管理中,密切了地方政府、交通運輸部門與從業單位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帶來交通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田路分家破解路權難題
邯鄲市邱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轄4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218個建制村。近幾年來,在上級交通運輸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邱縣投資6169.36萬元,鋪設村路439.4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田路分家”是該縣探索出的集農村道路整修、綠化、確權、管護于一體的成功管理模式,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緩解了縣財政壓力。
所謂“田路分家”,就是進一步明確農村道路權屬,解決田路爭地問題。邱縣對全縣218個村臨路農戶耕地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依據各村耕地承包原始臺賬和交通運輸局道路占地權屬資料,對道路兩側群眾耕地面積精確測量,超出原始臺賬記載的,一律無條件退出。同時給予退耕農戶邊溝綠化和道路管護優先承包權,邊溝綠化樹木收益歸承包戶,用于道路管護和彌補退耕農戶損失。
對于道路占用農戶耕地問題,該縣根據群眾意愿,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按照上年度耕地產出純收益進行核算,由縣鄉財政出資,租用農戶耕地。對于道路整修占用單體農戶耕地較多的,由村委會調整出相應面積的村集體機動耕地,與農戶等量置換。
為破解資金瓶頸制約,該縣采取整合專項資金、樹木確權發包、社會冠名認管等方式多方融資。
該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近千萬元,作為道路整修的啟動資金,整合交通、國土、農業、林業、水利、農業開發六部門資金,統籌安排,打捆使用。明確路面、路肩、邊溝等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并本著“路隨林走”的原則,對道路兩側新植樹木按照“誰承包誰栽植,誰栽植誰所有”的辦法進行確權,將樹木承包給個人,頒發林權證,三年一輪伐,收益歸承包人所有。林權所有人負責相應路段路面、路肩和邊溝的日常管護,既節省了管護費用,又促進了農戶增收。為激勵社會力量管護農村道路,該縣組織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對企業經常使用的道路,冠以企業名稱,道路日常維修管護交由企業負責,實現了“企業要名、群眾要路”的雙贏。
養護組織規范化作業合同化
辛集市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全市農村公路856公里。2006年以來,該市投資1.92億元,改建縣道36公里、鄉村公路442公里,全面實現了村村通等級路。按照建養并重、全面列養的理念,該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市場化養護新路子,用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靠市場化運作,破解了農村公路管養難題。
辛集市堅持把落實責任主體作為推行市場化養護的前提,出臺了《關于加快鄉村公路發展的意見》、《辛集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和《辛集市鄉村公路日常養護和路政管理實施辦法》,明確了鄉鎮政府是鄉村公路建設、養護的責任主體,日常養護資金由鄉鎮街村共同籌集,并列入鄉鎮財政預算。
按照河北省交通運輸廳的要求,辛集市提出了養護作業市場化以養護組織規范化和養護作業合同化的“兩化”方式進行推進。養護組織規范化是:鄉鎮政府必須有關于成立鄉村道路管理所的正式文件;有掛牌的固定辦公場所;日常養護經費有財政預算;有正式的管理人員;制度、牌、表齊全,內業資料完善等。養護作業合同化是:鄉村公路養護作業承攬給有營業執照的養護作業隊;由鄉管所與承攬人簽訂整體承攬合同,承攬人與養路工簽訂分包路段承攬合同,在合同中明確養護里程、承攬期限、養護標準、報酬支付、違約責任及安全責任等內容;按合同約定開展養護作業和檢查考核;為養路工配備養護服和工具,購買人身意外保險。
為保證市場化養護模式不僅推得開,而且走得順,辛集市堅持把加強行業管理作為推行市場化養護的保障,在引導、指導、服務上下功夫,通過“以建促養政策化,業務指導經;瑨熨~催辦制度化,路政管理社會化”的途徑,各鄉鎮掌握了市場化養護、合同化管理這把鑰匙,有效解決了養護質量不平衡、合同落實不到位等養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河南:示范工程引領好路來
“十一五”以來,河南省農村公路快速發展,2007年年底率先在中西部地區實現所有建制村“村村通”目標;到2011年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2.3萬公里。隨著農村公路里程的增加,管理和養護工作亟待加強。自2008年開始,河南省參照干線公路“好路杯”競賽的做法,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好路杯”競賽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各市縣管養好村路的積極性,促進了路容路貌的改善。同時,該省堅持開展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質量大檢查,即每年檢查兩次當年下達的農村公路任務,并根據結果進行質量排名,推動了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的穩步提高。
2012年到2015年,河南省將在全省開展農村公路“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活動。該活動以“省市指導,以縣為主”為原則,在全省選取幾十個縣、幾百個鄉(鎮)、幾千個建制村開展以完善農村公路路網、提高標準、落實養護為主要內容的示范創建活動,通過示范引領,實現“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整體建設質量和服務水平”的目標。
“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活動具體目標為:縣鄉道等級公路比例達到100%。示范縣縣城與相鄰縣城之間實現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含現有國省干線路網)連接,縣城與示范鄉(鎮)間實現三級為主的公路連接。完成區域內縣鄉道上大中危橋的改造。保持區域內所有通建制村公路路況良好,基本無病害。示范鄉(鎮)與周邊鄉(鎮)之間實現以三級公路為主的互通互聯,基本實現區域內通村公路網絡化、等級化,基本消滅“斷頭路”。示范村實現四級及以上公路與縣鄉公路或國省干線公路連接,新建村道等級化。所轄自然村具備條件的通瀝青(水泥)路。另外,創建活動還要求示范單位工程建設項目必須符合質量、設計、交通安全設施等有關規定;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必須做到管養責任落實到位、機構人員配備到位、制度制定執行到位、資金籌措管理到位、監督檢查考核到位,達到“路面良好、路肩整齊、邊溝通暢、標志齊全、安保完善、綠化美觀”和加大農村公路路政管理、治超力度的效果。
該活動已得到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的積極響應。目前,全省所確定的33個示范縣(市、區)已全部完成了“十百千”示范工程的規劃工作,一些示范單位在省計劃未下達的情況下,積極提前實施規劃項目。
陜西寶雞:因路而建 因路而興
寶雞是陜西省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因路而建、因路而興的城市。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匯,連霍高速公路,310、316國道穿境而過,有較強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十一五”以來,寶雞市大力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目前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1.31萬公里。隨著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村路建成后的養護管理工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突出難題。
從2007年開始,寶雞市交通運輸部門以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為契機,確立了“公路建設是發展,管理養護也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理念;層層夯實主體責任,積極破解資金瓶頸,科學制定規章制度,主動強化行業管理,開創了通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的新局面,基本實現了農村公路“有路必養、有路必管”的目標。
一是制定出臺了《寶雞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各縣區政府出臺縣區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細則,將管養責任、機構人員、配套資金落實到位,夯實政府責任;通過抓規劃、引領發展,抓活動、推動發展和抓監督、深化發展,強化行業管理,構建責任落實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出臺了《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工程管理辦法》、《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工程質量管理辦法》、《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和《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作業標準》5項制度,從管理權責、工程實施、質量控制、資金監管等方面對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進行了規范。針對農村公路內業資料薄弱的實際,借鑒國省干線公路的做法,編制了《寶雞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內業資料范本》,對市公路處、縣公路站、鄉公路所等各層面的養護資料都進行了明確規定。
三是建立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各縣區建立穩定的養護隊伍,縣站與養路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逐步提高養路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加強對養路工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技能。按照養護生產生活的需要,加強養護道班建設,完善配套設施,配置養護機械設備,改善工作生活環境,建立穩固的農村公路養護陣地。
四是堅持因地制宜,發動群眾,多方形成合力,探索切實可行的通村公路常態化養護管理辦法,實現通村公路養護常態化;緊貼市縣政府的中心規劃,借力發力,提升通村公路路容路貌。
五是培育行業文化、高舉精神旗幟,打造敬業奉獻的農村公路職工精神家園。
通過近5年的努力,寶雞市農村公路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農村公路修好了、養好了,農村人出了家門、上了車門、進了城門。
吉林扶余:依法確權保障村路用地
扶余縣是地處長春、哈爾濱兩大城市間的產糧大縣,由于沒有工業作為財政的支撐,交通發展曾一度滯后。2010年以前,全縣沒有一條縣級公路是暢通完好的,鄉級公路更是破損嚴重。如何改變交通發展落后的狀況,成為該縣交通運輸部門的重要責任。
近幾年,隨著黨和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扶余縣農村公路發展迅速,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不但給農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而且給新農村建設帶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墒,在農村公路的建設養護過程中,扶余縣遇到了困難:部分農民為了獲得更大的種植收益,不惜采用“拱地頭、擴地邊”的方法占用公路用地,公路兩側的植樹臺被損毀,邊溝被填埋,致使每年農村公路的建養工程不僅要為此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用,還嚴重影響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思路決定出路。2012年,扶余縣交通運輸局將縣級公路用地確權登記工作作為促進農村公路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做好專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該縣交通運輸局協調國土、林業和各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依法實施農村公路用地確權,劃定公路用地范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該縣先對8條350公里縣級公路進行確權登記。具體工作步驟如下:縣交通運輸局向國土資源局提出登記申請;國土資源局組織相關的權屬單位進行現場踏查,根據公路設計文件建立永久性界樁,雙方指界人對界址點及走向確認無誤簽訂權屬界限協議書;國土資源局組織測繪單位對雙方確定的界址點進行實地測量,并形成測繪報告、宗地圖、坐標表;最后,國土資源局對申請人提交的資料進行審核,對符合要求的予以登記發證。
對農村公路用地確權辦證,保護了公路建設用地,避免了由于產權不明引發的路權、林權和農權之間種種糾紛,保障公路建設養護健康發展;盤活了交通資源,為公路發展籌措資金,確權后綠化的樹木成材可變賣作為農村公路升級改造的建設資金,促進農村公路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統一規劃,提升農村公路綠化、美化水平,達到“一路兩溝四行樹”的目標,使路容路貌得到徹底改觀。
浙江金華:自發光照明夜行如白晝
金華市2011年在32條道路計251公里路段及10座無照明的隧道推廣試點“農村公路自發光節能照明標識設置工程”,該項目投入少且能有效提升公路夜間通行安全水平,并在節能減排方面成效顯著。
公路自發光節能照明標識,通過“吸光—儲光—自發光”的原理工作,只需通過5—15分鐘吸收儲存自然光、機動車輛及各類照明燈光光能,便可以作為夜間和無光線環境下的發光源,可維持12小時自發黃、藍綠色光。該自發光照明標識可以為夜間行人及無自身照明的交通工具在公路(隧道)通行提供安全指示;為臨水、臨崖等危險路段在夜間提供警示。
據了解,該產品使用的堿土鋁酸鹽夜光材料無任何污染,且余輝亮度比國內現有同類材料高60%,預估使用壽命8年。在使用壽命期內無需檢修保養,不會出現不發光故障,只要對表面附著的塵埃進行沖洗即可,在雨淋、水浸泡后不影響效果。由于該產品無需投入能源,以金華市試點路段為例,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354噸,項目使用8年可節約標準煤26832噸。
據悉,該工程已列入浙江省交通運輸行業第三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和交通運輸部2012年科技推廣應用項目,今后可以在公路、城市道路、健身綠道、登山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