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煤炭貿易留下前車之鑒
2012-11-14 11: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吳楚克趙澤琳
筆者不久前走訪了位于內蒙古最西段與蒙古交界的策克口岸,這是中蒙煤炭貿易的重要通道。自1992年設立策克口岸開始,煤炭貿易逐漸繁榮,在國內煤炭行業景氣的時候,排隊進出口岸的運煤車每天有2000多臺。然而,筆者在口岸走訪時,看到不少運煤車停駛,據口岸邊檢站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天往來運煤車不足百臺。
前些年,在國內煤炭需求不斷上升的刺激下,蒙古原煤從最初的每噸20多元漲至每噸400多元人民幣。加之國內從事煤炭進口交易的企業各自為政,從內部惡化了與蒙古方面價格談判的環境,被蒙古掌握了提價的主動權。近來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原煤市場不景氣,原煤價格大幅下降,而蒙古市場原煤價格下跌遠不及中國的情況,導致我國從蒙古進口原煤的企業反而賠本。很多中國煤炭企業被迫停止進口。那么這種不平等的邊境貿易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要追溯到今年5月份蒙古國議會通過了一項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法案,該法案限制外國企業在蒙古開采資源。外國企業如果想進入蒙古進行資源開發,必須通過與蒙古企業合資的形式進行,股份不得超過總額的40%。這一規定,使中國與蒙古長期合作的煤炭企業陷入被動局面。
第二,蒙古的相關企業在國內政策的支持下,提出不平等的貿易條件。在蒙古塔本陶勒蓋煤礦進行煤炭開發的中國企業要出資買車,而車輛必須掛蒙古牌照才能往返口岸與煤礦。蒙古企業還規定,從事煤炭運輸的司機中,蒙古國籍的司機要占9成。在煤炭交易基本停滯后,幾千臺重型運煤車輛成為無法收回的投資。
第三,中方一些企業身陷蒙古國煤炭進口的既成合約中不能自拔。一些中方公司在煤炭前景看好時與蒙古煤炭企業簽訂的合約規定,若開發煤炭噸位和開發時間不到,將以降低股份或者提高每噸價格為懲罰,因此中方企業無法全身而退。
蒙古煤炭資源豐富,而中國資源需求旺盛,造成中蒙邊境貿易以蒙古牽著中國鼻子走的現狀。蒙古相關企業抓住一些中國商人不團結的弱點,對中國企業采取“分化”政策,挑起國內企業在價格上的不平等競爭和內幕交易。蒙古在能源開發上出臺含有歧視性制約政策,鼓勵企業利用政策空間和缺陷乘機宰客,F在的中蒙邊境貿易可以說處于一種不對等的狀態。長此下去對中國不利。中方企業在邊境投資建設的大量基礎設施停頓,造成巨大浪費。在與蒙古的煤炭貿易中,中國的被動局面具有一定代表性,我們應從中汲取前車之鑒,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