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河航運發展跨入“黃金期”
2012-10-23 10:13:00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國內河航運建設投資近年來保持持續高增長,加上內河航道網基礎設施條件和港口航運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使我國內河航運成為水運業發展的“新引擎”。
內河水運成為支撐水運業持續發展“新引擎”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內河通航里程突破12萬公里,貨物周轉量和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大幅度增長,我國河運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
盡管受到燃油和人工漲價、外貿貨物量下降等不利因素影響,上半年國內主要內河航道干線貨運的各項指標仍保持較快增長。
被稱為泛珠三角區域“綠色交通大動脈”的珠江水系航道,今年1至6月共完成貨運量2.5億噸,貨運周轉量506.4億噸公里,分別同比增長16%和18.3%,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6億噸,增長10.5%。連續7年穩居世界內河運量之首。
長江干線水運中,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港口共完成貨物吞吐量8.34億噸,同比增長8.2%。
據了解,近年來,內河水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也為水運業高速發展增添了后勁。目前我國內河航道已基本形成以長江、珠江、京杭運河等為主骨架的內河水運格局。珠三角高等級航道網已基本建成,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等工程已經竣工并延伸至江蘇太倉。
內河主要港口已基本建成規模化港區。全國共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6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340個,基本形成由28個內河港口組成、以區域主要城市對外輻射的主要港口體系,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此外,長期限制內河水運發展壯大的船舶運力結構問題也在逐漸改善。目前,我國擁有內河水上運輸船舶16萬艘,凈載重量8780萬噸,內河船舶平均噸位達到529噸,長江干線平均噸位已經超1000噸。
數據顯示,2011年河運貨物周轉量占水陸(不含遠洋、航空和管道)總周轉量的比例超過6%,比三年前增長1.44個百分點,河運在整個運輸市場中的份額正在逐步擴大。內河水運正成為支撐我國水運業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投資高增長使內河航運進入發展“黃金期”
內河適航河流能夠深入大陸腹地,與公路、鐵路等運輸方式相比,內河水運具備諸多優勢。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寶晨介紹,據測算,長江干線的貨運量至少相當于20條京廣線和18條沈大高速公路。同時,水運成本低廉,從重慶至上海集裝箱河運費用約為公路的1/6和鐵路的1/2,“總體而言,內河水運擁有‘占地少、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四大優勢”。
不少專家認為,由于經濟實力和體制機制等原因,我國內河航運建設長時間低迷。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以及近年來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城鎮化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對內陸經濟的強力拉動作用,尤其是高增長的基礎建設投資,使我國內河水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進入發展“黃金期”。
武漢新港管委會主任張林說,去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提出利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這標志著加快內河水運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內河航運提供了一個吸引投資、完善基礎的絕佳平臺。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曾在相關會議上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央將安排450億元財政資金,加大航道、支持保障系統和中西部地區港口等的資金投入,同時安排50億元財政引導資金,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和運力結構調整。“十二五”內河航運投資將比“十一五”期間增長2.7倍,增幅創造歷史新高。
交通運輸部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高鐵、公路及沿海港口投資已放緩,而河運建設投資則一直在快速增長。近四年來,河運投資年均增長超過27%,而今年上半年在公路、鐵路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河運建設完成投資211億元,增長33%,呈現逆勢上揚態勢。
張寶晨說,在沿江產業布局優化和內需逐步擴大的形勢下,內貿運輸對河運的需求將會出現較大增長,因此會進一步刺激河運基礎建設的投資增長,內河運輸在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也將得到較大提升。
加強高等級航道建設、打造綠色內河水運
盡管我國河運正處于難得的發展機遇時期,但由于基礎差,起點低,使內河水運的比較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高等級航道建設不足、港口物流體系規劃建設滯后、內河船舶“亂小低”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加快內河航運的發展,提升河運綜合競爭力還需從四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一是加大內河水運建設資金投入,加強高等級航道建設。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宋德星說,提高航道等級標準是內河水運發展的關鍵。需繼續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投融資機制,確保內河水運建設的資金投入,重點加強高等級航道建設,同時清理礙航建筑物,盡快解決斷航河流的復航問題,打造暢通高效的內河水運高等級航道網。
二是完善內河港口物流體系建設,加速發展多式聯運進程。水運與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的多式聯運,能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益。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建議,推動多式聯運發展需要多方協同,首先,要完善港口附近區域的物流組織和服務功能;其次,積極建設港口與航運物流系統發展所需要的物流信息平臺系統,改變目前以分段、分方式運作為主的局面,通過信息化引導現代物流發展;第三,積極發展港口與物流園區、保稅區等區港聯動業務,實現航運與陸地運輸的聯動和銜接,延伸航運服務的輻射深度和廣度。
三是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完善江海聯運運輸網絡。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等認為,航運結構調整關鍵在于船型標準化,應采取技術、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淘汰內河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系數低的老舊船舶,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同時,優化船舶運輸組織,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滾裝專業化運輸,完善干支直達、江海聯運運輸網絡,引導水運企業走規模化發展道路。
四是強化污染控制突出低碳發展,打造綠色安全內河水運。應突出內河水運的低碳優勢,加快建設內河船舶垃圾和油污水接收系統,建立船舶污染監督管理和應急反應體系;逐步提高船舶排放標準,嚴禁直排入江,禁止生活污水不達標的船舶進入;同時加強對危險品水運的源頭管理,對危險品船舶設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積極推進液貨危險品運輸市場的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