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風起 筑通內河“暢想夢”
2012-10-19 7:50:00 來源:中國水運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水運復興,航道先行。眼下,以錢塘江為代表的內河水運復興正在浙江掀起一輪輪的熱潮——
去年12月,錢塘江復興的卡脖子工程——富春江船閘改建工程順利開工,為上中游衢州、金華燃起奔涌向海的希望。今年以來,這兩個地區的水運復興工程都得到實質推進。
浙北高等級航道網正在全面進行提升拓展;甌江上游,三溪口水利樞紐正在緊密建設中,最后一座“提升工程”青田水利樞紐即將啟動建設;杭甬運河開通在即,浙江南部通大海的愿望即將實現……
對浙江來說,“行云流水”,實現內河全面復興的這一天已指日可待。
浙江母親河——錢塘江作為橫貫浙江的水上運輸動脈,歷史上一直承擔著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與下游地區的物資交流,加之連接著京杭運河,并可沿杭州灣直接出海,是長三角航道網向浙江西部的延伸。
然而,富春江大壩的筑起,如同瓶頸般卡住了水運發展,使得上游延伸至浙西腹地的水運幾近癱瘓。近十年來,沿線政府、企業、群眾從未停歇為復興錢塘江奔走呼號的腳步。曾培炎、張德江兩任國務院副總理先后對富春江船閘擴建作出重要批示。
2011年12月,富春江船閘改建工程開工,終于為錢塘江燃起復興之光。一位為衢江復興呼吁多年的水運人興奮地說:“卡脖子工程解決了,我們的發展底氣也更足了。”對衢州、金華、麗水這些歷史上依靠水路曾是浙西重鎮的地區,復興之路已愈走愈近,夢想正一天天成為現實。
在錢塘江上游,到2020年,經過水利樞紐的梯級渠化,衢江將可通行500噸級船舶。目前,第一座樞紐紅船豆正如期開展,第二座安仁輔樞紐已經開工。隨著復興之路的日漸清晰,越來越多的企業表示出投資港口碼頭的意向。
溯江而下,杭州的發展動力更足——隨著富春江船閘改擴建工程的順利推進,錢塘江中上游沿線,今年建德十里埠綜合作業區組建上馬,新安化工等上規模的企業正著手謀劃港口物流經營項目,低碳水運將會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
撫育了麗水、溫州等浙西南人民的甌江水運復興同樣指日可待。通過開潭、五里亭、外雄和三溪口、青田幾座水利樞紐的四級梯級渠化,麗水將直通大海。如今開潭、五里亭、外雄電站船閘已經建成完工,三溪口正在建設當中,最后一座船閘即將在今年年底啟動。等到全部工程建成后,500噸的貨船將可從溫州直達麗水市區。那一刻,離浙西回歸“千車轔轔,百帆隱隱”的繁華景象,將不再遙遠……
一直以來,浙北高等級航道網在我國水運發展篇章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水網密集、貨源充足、腹地廣袤的地理優勢讓這個地區擁有強勁的發展動力。然而,隨著近年來貨物結構的轉型、船型的不斷加大和水運運量的持續增加,浙北內河航道提檔升級和江海直達的任務十分迫切。
這對嘉興的考驗似乎更大。因為在《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公布的8個“北提升”項目中,有7個涉及嘉興。不過,嘉興市早已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挑戰——在浙江省政府下發《行動計劃》不久,嘉興市政府隨后下發《嘉興市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嘉興將以“內暢通,外通海,海河并舉”為目標,投資92億元,基本建成湖嘉申線嘉興段(一期和二期)、東宗線嘉興段二期、京杭運河四改三和杭平申線航道改造工程,開工建設乍嘉蘇線和丁諸線航道整治工程。
而在與嘉興毗鄰的湖州,有著“中國小萊茵河”美譽的長湖申線航道擴建工程(浙江段)通過新建、修復護岸,改造橋梁、水閘、樞紐等幾年的建設后,正按三級航道標準全面提升。到明年年底完工后,可通千噸級輪船,大大改善浙北地區水運環境,緩解城市陸路交通壓力。
在杭州,富春江船閘的開工建設和年底即將建成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試驗段工程,將對提高杭州作為作為浙江水運中心的樞紐地位,完善水運綜合運輸網絡起到積極作用。
內河航道不斷掘深拓寬的同時,浙江也將目光瞄向大海——通過打造三條航道,讓船駛出內河、奔向大海。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杭平申線的建設,改造后的杭平申線航道將連接嘉興港,使貨物直接中轉至寧波—舟山港和上海洋山港。與此同時,還將成為杭州與嘉興港相連的最便捷通道,輻射錢塘江中上游,成為浙西地區的出海通道。
一面奔涌向海,一面掘深拓寬。可以想象,再過幾年,浙江即將迎來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水上好光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讓船暢其行、貨暢其流?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長戚步云表示:“興內河,實施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重點在于做好‘提升京杭運河、重振錢江水運、構建內河樞紐、發展海河聯運’四大工作。‘十二五’期間,全省內河水運投資將超300億元,建成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300公里,總共達到1500公里,形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具體來說,“十二五”期浙江將建成長湖申線四改三、湖嘉申線嘉興段一期、東宗線嘉興段二期,開工建設京杭運河四改三段、杭平申線,實現浙北航道網的全面提升;實施衢江航運開發衢州和金華段、富春江船閘改擴建及甌江航道開發,打通浙西、浙南內陸地區的“出海路”;建設乍嘉蘇線、杭甬運河寧波段三期等一批項目,實現江海直達、海河聯運。
浙江港航管理局工程建設處處長劉耿耿同時也坦言,“水運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是成就浙江內河水運復興的基礎。但實施起來依舊存在一些困難,這集中體現在土地和資金上。”
一方面是發展內河水運屬公益性基礎設施,以社會效益為主,利國利民;另一方面是水運顯效慢,回報周期長,具有“業績隱形化”的特點。這導致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陸輕水”的思想,局限了交通建設的視野,內河水運發展在資金投入、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供給不足。如杭甬運河蕭甬鐵路橋,由于杭州方面資金投入不足,遲遲不能完工,已嚴重影響杭甬運河的整體效益發揮;京杭運河屬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因嘉興土地占補指標問題,遲遲未能開工建設。
如何在公益與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爭取地方政府和社會更多的支持,自然需要整個社會的思索。不管怎樣,從出臺《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到嘉興市出臺相應行動計劃,再到內河航道建設、港口發展熱潮的此起彼伏,我們欣喜地看到,浙江已然邁出步伐,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