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航運讓世界聚焦重慶
2012-10-11 9:56:00 來源:重慶交通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間定格在2012年9月11-12日,亞洲開發銀行內河航運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重慶召開。就在此刻,世界的目光投向了重慶這個長江上游地區的內陸城市。
本次會議由亞洲開發銀行主辦,重慶市交通委員會、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協辦。參加會議的有來自阿塞拜疆、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泰國、越南等9個亞行成員國的代表,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哈米德•謝里夫等亞行代表,來自中國、德國、荷蘭的多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以及中國交通運輸系統的官員。
哈米德•謝里夫說,在重慶舉辦內河航運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絕對是明智之選。重慶正發展為長江上游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長江貨運量居世界之首。他用一組數據來佐證內河航運為重慶發展做出的貢獻:重慶90%的進出口貨物運輸是通過水運完成,2010年以來重慶市水運貨運周轉量占全國內河貨運周轉量約四分之一;水運平均運距1320公里;貨運船舶平均噸位1800噸,這3個指標都居中國內河第一;重慶船舶平均單位能耗2.6千克/千噸•千米,全國最低。
好機遇成就內河航運“重慶時光”
“此次研討會之所以選擇在重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重慶在內河航運發展方面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亞行東亞運輸部主任泰利爾•鄧肯表示。
他說,雖然是第一次到重慶,但重慶航運發展給他留下了很深印象:“繁忙的重慶港口,以及正在進行的航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慶發展內河航運打下了良好基礎。不僅如此,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發展水運、鐵路等多式聯運,也為航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研討會上,重慶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也得到了中國交通運輸部的認可。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王明志指出,水運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運輸方式,也是典型的低碳運輸方式。隨著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兩型”社會,水運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獨特優勢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王明志表示,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近年來抓住中央直轄、三峽蓄水、城鄉統籌等重大機遇,航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航運基礎設施面貌煥然一新,水路運輸持續高速增長,2011年水上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雙雙突破億噸,重慶水運邁上了“雙億噸”的新臺階。
“重慶堪稱全球內河航運快速發展的典范。”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費維軍如此評價。
在他看來,內河航運一直以來都在國民經濟和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國內河港口億噸大港中都集中在沿海城市,只有重慶港是真正意義上的內陸內河億噸大港。
為何重慶內河航運的發展能夠得到與會嘉賓的認可?
答案就是重慶抓住了機遇,實現了大發展。
用費維軍的話來說,重慶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離不開重慶市領導對內河航運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重慶交通部門的創新思維和辛勤勞動,同時得益于對重慶直轄、三峽成庫、城鄉統籌等重大發展機遇的牢牢把握,更得益于內河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和長江黃金水道的整體發展。
長期以來,重慶雖坐擁長江黃金水道,但由于低水平船舶運力過剩、航運集約化程度低、航運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航運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等因素,重慶航運業發展動力不足。
市長黃奇帆曾表示:“內河航運具有大運能、低成本、低能耗的物流運輸大通道優勢,重慶要下功夫將這種優勢彰顯出來,加快推進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
大手筆書寫內河航運“重慶速度”
“嘉陵江上灘連灘,灘灘都是鬼門關。半年走一轉,十船九打爛。”這是昔日在嘉陵江流域傳唱的歌謠,真實描述了當年嘉陵江行船的艱辛。
而今,隨著草街航電樞紐工程全部建成使用,草街至利澤航運樞紐的河段由五級航道一下提升到三級航道,通航船舶達1000噸級;支流渠江88公里航道由七級提高到四級,通航船舶達500噸級;支流涪江22公里航道由七級提高到五級,通航船舶達300噸級。嘉陵江真正成為西部地區的水上高速路,嘉陵江船舶的大型化、規范化、系列化和直達運輸已成為現實。
“嘉陵江上建樞紐,峽谷平湖不見灘,早出晚歸走一回,過閘及時又平安”成為現在嘉陵江上的船工們吟唱的新歌。
“嘉陵江航運史的變遷,只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進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采取的重要舉措之一。”市交委副主任梁雄耀表示。
為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制定了重慶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建設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內河航運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水運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加快水運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以來,累計投入182億元,建成了“航電結合”的嘉陵江草街航電樞紐、寸灘集裝箱碼頭等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的港口;建造了一批大型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貨物運輸船舶和具有國際品質的長江三峽郵輪。
二是設立了國內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實現了“一站式服務”的便利通關環境。稅務方面,一方面對航運企業所得稅減免繼續按照國家西部優惠政策執行,我市設立的符合條件的航運企業所得稅按15%的稅率征收。另一方面是從2011年起,對通過重慶航運交易所交易平臺完成的航運業務收入的營業稅,以及注冊在航運服務集聚區內的企業從事航運及航運服務業務收入的營業稅,實行免征的優惠政策。
三是設立了中國首個內陸內河航運交易所。為全面提升重慶航運服務體系,2010年9月重慶市政府批準掛牌成立了重慶航運交易所,也是全國內河首個航運交易所。重慶航運交易所被賦予發展總部經濟、做大船舶交易市場、開展航運金融和貨物綜合服務、發展航運信息、促進航運人才發展的五大任務,計劃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人才中心和結算中心。同時,長江上游地區航運貨運量的50%、集裝箱的80%、長江中上游地區船舶交易的70%,計劃通過重慶航交所完成。對通過航運交易所的航運交易營業稅和寸灘保稅港區集裝箱碼頭作業費給予稅費減免和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
四是重慶水上安全保持持續穩定狀態,已連續110個月未發生一起一次性死亡失蹤10人以上水上交通事故。
五是降低集裝箱物流費用,對于集裝箱物流費用的征收,降低了高速路通行費。高速公路實行計重收費后,對集裝箱車輛仍統一按三類車型收費,與計重收費標準相比減免一半通行費;對通過高速公路進出重慶港的集裝箱車輛收費再下調10%。同時,對集裝箱港口作業費實行財政補貼。市政府決定于2011年7月1日起對全市寸攤保稅港區集裝箱作業費實行財政補貼,平均每個集裝箱補貼約100元。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臺實施,促成了航運發展的“重慶速度”。2003年三峽成庫以后,我市水運貨運量、貨運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基本以年均20%以上幅度增長。2011年,重慶港邁上“億噸大港”新臺階。目前,我市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400公里,重慶一級航道里程占全國內河的17%,三級以上航道里程占長江上游地區的75%,5000噸級單船和萬噸級船隊可從下游直達重慶。
不僅如此,重慶還擁有較為先進的內河運輸船隊。近年來,集裝箱、化危品、滾裝汽車和豪華郵輪等專業化運輸船舶得到快速發展,全市船舶運力已達到530萬載重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