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立體大交通躍然眼前
2011-8-4 3: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開篇語
膠州灣北部,跨海大橋長虹臥波;膠州灣南部,海底隧道蜿蜒綿長;在地下,地鐵夢想走進現實;在空中,國際航線正在延展。
沿海一線,“環灣大交通”拉近了城市核心與郊區城鎮的距離;城市腹地,“便利公路網”成為了半小時經濟圈的輸血動脈……隨著一橋一隧的建成通車,我市“海陸空”立體交通格局基本成形。而立體交通動脈的規劃建設,也給青島的城市格局帶來巨大變革。空間隔閡的消弭,從商貿交流到旅游開發,從地產物流到資源利用,一切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京滬高鐵,拉近了青島與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的距離。
新交通帶來新城市,而新城市帶來新生活。立體新交通改變的是一個城市的時空思維,本報今起推出立體新交通系列采訪,分別從旅游、地產、商貿、人才等領域入手,以有限的篇幅反映我們身邊方方面面的變化。
橋隧·青黃銜接
島城空間實現擴容
6月30日,是個可以載入青島史冊的日子。膠州灣大橋、膠州灣隧道通車,青島與黃島,數千年來第一次如此近地靠在一起。
市交通委有關人士表示,橋隧通車的深層次意義在于:橋隧為青島和山東“北上南下西進”開拓更大的發展新空間,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交通支持。
現場探訪
日均通車近兩萬輛
“一二三,茄子!”昨天上午,在膠州灣大橋收費站前,市民劉剛一家四口拍下了上橋前的全家福。劉剛說,他打算在膠州灣大橋上好好看看海。到了黃島那邊,劉剛打算帶家人吃頓海鮮,下午再從大橋回到青島。“我家就住在天泰城,沿著308國道走太原路立交橋,從家到膠州灣大橋如果不堵車的話,總共需要25分鐘,非常方便。”
除了各路以觀光為目的的市民,大橋上還有許多長期往來的“跨海族”,劉靜芳就是其中一名。她家住在萬科城,工作地點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每周五下班以后她都會開車從大橋回到青島市區的家。“每次回青島的時候,都是在晚上7點左右,海上的風景非常美,我從黃島一上橋,就看到大橋另一頭燈火通明,海上還有波光,真的讓我陶醉了。”劉靜芳說。
“從膠州灣大橋開通以來,平均一天的通車量在1.9萬輛左右。”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膠州灣大橋開通一個月以來,總通車量已達57萬輛,平均下來一天的通車量就接近2萬輛。據介紹,車流量最高的一天為7月17日,通行車輛達到了30774輛。
此外,記者從國信交通公司了解到,隧道正式通車以來,平均每天的車流量在2萬輛左右。而已開通的4條隧道公交也聚集了大量人氣,根據公交集團和交運集團統計,隧道1路和2路每天的客流量在3萬人左右,隧道3路和4路每天平均客流量也為3萬余人,遇到周末時會增加到4萬人左右。
高鐵·城際銜接
鐵路線串起了“青京滬”
“4個小時就能回家,高鐵實在是太便利了。”在北京上班的青島小伙曲頌,深感火車提速帶來的便捷。
高鐵通過鐵路線串起了 “青京滬”,青島與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的距離拉近了。7月1日,青島首次開出300公里時速的高鐵,記者就親身體驗了高鐵之快,早晨7時39分出發,中午12時就到達了北京。當天下午1時零6分,記者又乘坐京滬高鐵從北京到上海,下午6時30分,高鐵就安全順利到達上海。京滬高鐵正式通車,青島到北京的時間縮短為4小時19分,青島至上海的時間不到7個小時。
目前,青島去上海的動車組D78每天10時30分出發,當天20時44分到達,準點用時10個多小時。而青島到北京的動車基本上每小時就有一趟,到達需要5個半小時左右。京滬高鐵開通后,青島至北京南增開3對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全程運行時間最短為4小時19分;青島至上海虹橋增開4對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全程運行時間最短為6小時29分。
現場探訪
高鐵趟趟滿員
昨天下午4時左右,記者來到青島火車站時,上海始發的滬青高鐵剛剛到達青島站,部分旅客拎著行李走出火車站。“哎呀,今天青島也不是很涼快呀。”南京游客李女士下了火車后,就與自己的母親討論起了青島的天氣。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是名小學老師,暑假特意乘坐高鐵和媽媽到青島來玩。
4時20分左右,從青島始發到上海的G236次列車開始上客。來自上海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妻子兩天前來到青島,玩了兩天后,乘坐高鐵回家。“青島的風景不錯,尤其是嶗山,值得再來看一次。”王先生高興地說。除了像王先生這樣的返程客外,還有不少青島市民,乘坐高鐵到南京、上海游玩。家住市北區的李先生表示,自己休了年假,特意帶著老婆孩子去上海玩。
記者在這趟列車上看到,以往受到冷落的二等座,也坐滿了乘客,甚至頭等艙內也有不少乘客。火車站值班站長告訴記者,目前青島始發的高鐵上座率很高,尤其是到了周五、周六和周日,基本上是趟趟爆滿。G236次列車昨天下午4時35分從青島始發時,就已經拉了1002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