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成功突破5000米深海
2011-7-28 7: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繼21日下潛到4027米后,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26日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最大下潛深度5057米,連續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北京時間26日凌晨3點38分,中國“蛟龍”被從母船上吊起,平穩布放到海面。3點57分,“蛟龍”正式“入水”下潛。6時許,“蛟龍”號下潛到最大深度5057米,并于9點23分安全上浮出海面。
上午10時許,“蛟龍”號順利回收。母船“向陽紅09”上的海試隊友們用鮮艷的花束、噴灑香檳酒和深情的擁抱迎接三位潛航的勇士凱旋。
他們是“蛟龍”號主任設計師、32歲的“深海的哥”葉聰,聲學專家楊波和“80后”潛航員付文韜。這趟歷時6小時12分的深海之旅中,他們帶回了多張自5000米深海拍攝的生物圖片。
“此次沖擊5000米成功,有三點經驗可以總結:指揮堅強有力,技術保障有力,全體人員協調配合到位。這進一步體現了海試隊伍完成此次海試的決心、信心、耐心、細心。”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說。
他鼓勵海試隊員們好好總結此次下潛的經驗,為本次海試計劃中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下潛作好準備。
“第三次下潛科考內容比較多,包括對海底觀測、取樣、布放下潛紀念品等。如果氣候和海況條件允許,我們希望從目前進行下潛的第三備選區回到第一備選區。在那里取一些錳結核、海底生物,并對錳結核的豐度進行探測。”“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說。
第一備選區指的是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洋管理局2001年簽下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在7.5萬平方公里合同區域內,中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
“這次‘蛟龍號’的另一個任務就是勘探該礦區。我國在此進行海試和勘探工作,是履約行為。”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載人海試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建才對新華社記者說。
第二次下潛試驗原本22日就要進行,但由于天氣海況突變而不得不延期。
“與往年相比,這次海試期間天氣非常反常。惡劣的天氣和海況給潛水器下潛試驗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考驗。”但不作美的天氣沒有擋住中國人探索深海的步伐,“向陽紅09”船上的海洋氣象預報員利用有限的氣象預報設施,綜合分析各種氣象要素之后,成功判斷出“蛟龍”下海的絕佳時機。
“原定于今天凌晨1點40分許開始的沖擊5000米的下潛試驗稍稍有個‘插曲’。在起吊的時候,潛水器通訊時鐘出現問題。現場總指揮緊急叫停試驗,迅速檢測出是海上鹽度、濕度影響了時鐘芯片。更換芯片后,我們對海試隊員進行了心理‘按摩’,然后果斷決定繼續下潛。”國家海洋局副局長,載人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說。
徐芑南總設計師透露,“蛟龍號”本領很多。與國外同類載人潛水器相比,它在技術上有三個領先優勢:一是具有先進的近底自動航行功能和懸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標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聲通信功能,可將水下的語音、圖像、文字等信息實時傳輸到母船上;三是它裝備的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很強大,保證水下作業時間。
“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蛟龍’號全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由我國獨立完成。它的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都是我們自己突破的。只有少許非核心零部件進口。”徐芑南說,它是一條地道的“中國龍”。
“‘蛟龍號’擁有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5000米級的成功將為明年7000米海試奠定基礎。7千米意味著潛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蛟龍”號副總設計師劉濤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