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透過“第一”看甘南
2011-7-25 3: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蘭郎公路(蘭州至郎木寺)——這條新中國成立后甘南修建的第一條干線公路,幾經改造升級,成為一條寬敞平坦的二級公路,是甘南州的主動脈、生命線。
甘南州交通局綜合規劃科科長索南扎西說,新中國成立前,遼闊的甘南地區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農區運輸主要靠人背和原始的木輪車,牧區運輸主要依靠牦牛、馬、騾子等牲畜馱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修筑公路、發展交通事業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1953年,國家撥出巨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放軍和筑路工人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修通了蘭郎公路和岷夏(岷縣—夏河)公路。蘭郎公路由土門關經夏河到達郎木寺,全長253.5千米。岷夏公路經過整修,在夾尕灘同蘭郎公路相接,全長274千米。之后不久,又修通了卓尼到電尕寺的公路109公里。這幾條公路的建成通車,把雪山草原真正同祖國各地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上世紀70年代初,岷縣到代古寺的公路修成通車,使天險臘子口以及當年紅軍走過的深山峽谷變成了坦蕩通途。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公路建設由普及向提高發展,由數量向質量發展,甘南改造和修建了一批“經濟路”、“富民路”。特別是2003年至2006年,甘南州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達到19億元,相當于前10年的總和。2007年,國家給甘南藏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達到6.07億元,建成了5條通鄉油路,并開工建設了迭九、瑪久、迭紅等3條省際公路,新建了10條農牧區通鄉油路、14條農牧區通鄉等級公路和196條通村公路。
近年來,國家經濟戰略重點向西部轉移,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增大,以工代賑項目的投資增多,為甘南州公路交通事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先后有一批重點公路建設項目開工,農村公路建設有了較快發展。一批扶貧路、經濟動脈路、旅游公路等重點公路項目相繼建成。
今天,甘南州的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620公里,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等級公路的目標,夏河機場也正在加緊建設,一個以合作市為中心,干支相連、城鄉相通的交通網絡業已形成。
第一個互聯網用戶——華羚干酪素廠從騎馬送信到千里傳音“我們公司現在已經全部實現了網絡化辦公。”華羚干酪素廠總經理辦公室的張果說,通過郵件、MSN、QQ,公司可以隨時和各地分公司聯系,往來業務。
這家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末曾開甘南州使用互聯網的先河——1997年10月24日,華羚干酪素廠開通互聯網撥號業務,成為全州第一個國際互聯網用戶。
互聯網的使用是甘南通訊事業發展的一個轉折。
新中國成立前,甘南境內只有一個電信營業所,電話線路總長只有68千米。1953年,甘南建立了州郵電局,長途電話線路總長達到270余千米。經過30多年的建設,到1984年,長話桿線路總長度為490多桿千米,長話線路達到34條。1998年,原郵電局按業務屬性劃分,分別成立了郵政局和電信局。1999年又成立了移動公司和無線尋呼公司。各項電信業務實施專業化經營服務,技術水平和業務范圍緊跟全省、全國發展步伐,業務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開始出現,起初只有撥號上網業務。到2002年初,寬帶互聯網接入業務網絡快車在合作開通,逐步向各縣延伸,成為上網的主流方式。2009年,甘南快速擴大移動網絡覆蓋范圍,網絡建設突出重點,加大城市、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點鄉鎮和人口密集的農牧地區的覆蓋,實現了“隨時隨地高速上網”的目標。
隨著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移動通信網絡在縣、鄉、行政村已實現了100%的覆蓋,移動電話也開始進入高原尋常百姓家。“1999年,甘南州僅有80多戶手機用戶;現在,甘南僅中國移動手機用戶已近20萬戶。”甘南移動分公司辦公室主任李雄偉說。
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甘南州有計算機互聯網用戶5692戶,比2000年增加了4992戶,增長了18.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