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公路坍塌后續——第三方介入質量鑒定(圖)
2011-7-25 2: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有記者問我,你現在還敢站出來講話?我說,有什么不敢,這條路只有我說得清楚。”這是7月15日,新平縣交通局局長卜有章面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此時,距離新平至三江口二級公路發生坍塌事故已過去半個月,但是輿論的熱潮還在一波波襲來。“有點被火烤的感覺。”
被冠以“史上最短命”的新平至三江口二級公路自6月27日發生事故以來,當地官員以及專家的說法被認為是推卸責任,“地質災害的說法顯然在挑戰常識。”目前,對公路質量鑒定的工作已全面展開。
“確實是偶發地質災害”
7月14日下午5時,一場大雨光顧了新平縣城。在這個多雨的季節,新平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張保翔就開始擔心起地質災害問題。新平縣是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目前全縣已確定了79個重要地質災害檢測點。2007年,科技部、國土資源部把新平縣列為全國兩個“區域降雨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研究”示范區之一。“新平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地質災害頻發。”張保翔說。
頻發地質災害的大背景成為新平方面對于這起道路事故的說辭。“這與事故有多少聯系?地質背景必然導致公路坍塌嗎?知道是地質災害頻發,為何不選擇另外的修路方案?”網友“飛天豬”的說法極具代表性。“當時我們設計了兩套方案,也提出了橋隧相連的方案,可也存在老路挖的廢土方沒有地方堆、環境壓力大的問題,初設階段通過比選和論證,依山建路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事故路段設計方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蔣忠良解釋道,“因為地質災害是偶發性的,預測不了。修橋就能避免災害嗎,這誰說得清?”
“確實是偶發地質災害。”卜有章一再強調。事故發生后半個月,新平縣又下起了雨,這個“危險”的信號讓新平縣感到焦慮。
“對公路質量有信心”
7月14日下午,記者再一次踏上新三公路,滿地依舊是滾滾落石,破碎道路又增多了。雨霧之中,通行車量不得不借道土路,公路沿線不時有小溪流下,水量大的地方還攜帶有泥沙,距離事故地點的峨德河隧道也被封閉了。
“莫非又出現新的事故?”卜有章告訴記者,除了6月27日坍塌的100多米路段外,90多公里的道路還沒出現其他問題。“這些數十米的陷坑是施工單位挖的,是為了自查質量的問題,并不是新的事故。”卜有章說。災害發生后,事故成因一公布,卜有章本以為可以著手公路重建的問題,卻引來了更大范圍的爭議。卜有章告訴記者,“用,只能用這種方式自查,才能證明我們對公路質量是有信心的。”
[官方回應]
新平縣對這次事故發布了新聞通稿,對于各方的質疑,進行了回應。
1.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如何造成的?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雨太大造成的,還是因為路太差?
新平方面回應,據新平縣氣象局和水利部門提供的資料:6月22日~27日,新平縣內連續降雨,27日20時至21時縣城至峨德河段出現強降雨,是今年以來當地最大的一次強降雨。降水已形成坡面徑流,下滲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區土體自重,一方面加大了靜水壓力,形成坍塌。災害地點正處峨德河水系范圍,山高箐深、地質脆弱,地形坡度大、土壤滲水作用強,災害頻發,是云南雨季地質災害的重點防控地區之一。加之6月27日該片區發生單點暴雨,大曼線公路涵洞水產生洪水攜帶固體顆粒沖刷到峨德河溝渠,堵塞了溝渠,兩股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沖刷路基,致使正在施工中的路基發生水毀。
在施工過程中,新平方面嚴格按照公路建設的相關要求,嚴格工程質量管理,加強監管,確保質量。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的說法,我是有意見的。”卜有章說:“我們本來就沒有試通車,何來最短命一說?”
2.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程序性缺陷?
新三公路2009年10月開工,設計方案是翌年5月才得到省交通廳批復,是“未批先建”。
新平方面認為,新三公路的建設是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依規進行項目報批,一切手續完備齊全。水保、環保、土地、林地、文物、地震安全及施工許可等各項手續完備。工程建設不存在違規“未批先建”的情況。
卜有章說:“批復是什么一定要弄清楚。2009年我們就拿到了立項批復,隨后就進行了招標設計,經過專家論證后,初設計中能施工的部分我們就可以先動工,一些需要調整的設計部分,我們就等最后的設計批復下來進行動工,所以才有了一個時間差,2010年5月拿到總的設計批復。”
3.是否因為“趕工期”而影響工程質量?
新三公路是不斷趕工期修建起來的,工程質量不禁令人產生疑問。
新平縣常務副縣長刀有忠通報,根據已批復的可研報告,在招標文件中合理確定新三公路建設工期為18個月,2009年10月開工,2011年6月竣工。由于時間緊,為加快工程建設,減少各標段工程建設任務,新平把全長93.04公里的新三公路劃分為11個合同段進行招標,進行合理組標,從始至終圍繞18個月工期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工作,工程建設不存在“趕工期”情況。
卜有章也介紹,“整條公路施工自始至終圍繞18個月的建設工期進行科學合理的施工管理,不存在質量問題。”
4.公路沒有經過驗收為何要通車?
“我們考慮老百姓的出行是一個民生問題。”卜有章無奈地表示,今年6月,整條公路的路基、橋涵、路面、交安工程已基本完工,公路的防護工程和綠化工程沒有完工,大部分標段的工程已經到了掃尾階段。由于工程進行封閉施工管理,新平縣江東與江西片區交通只得從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新平至漠沙老公路通行,或從新平-元江-漠沙、新平-新化-老廠-戛灑路繞行,嚴重影響了群眾的出行,群眾通車的愿望十分強烈。根據新平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出行需求,對基本竣工的標段,能達到通行條件的路段放行車輛。
據了解,新平縣原計劃于6月30日舉行新三公路的通車典禮,對基本竣工的標段,能達到通行條件的路段放行車輛。但因6月22日~27日境內連續降雨,導致新平縣城至三江口二級公路K25+450~K26+480段發生路基沉降、路面開裂、擋墻局部位移,交警及路政部門及時在危險路段設立了警示標志,并取消了典禮。
[審計報告]
無一合同段按合同工期完工
在一份審計報告中,提到了公路存在的問題,玉溪市審計局對新平至三江口二級公路建設跟蹤審計(第二階段),路基工程10個合同標段約定顯示:工程自2009年10月27日至2010年10月26日止,工期365天,無一合同段按施工合同工期完工。
施工過程中,監理單位沒有履行投標承諾,總監辦、駐地辦、中心實驗室全部崗位監理人員基本沒有按投標名單到位,更換監理人沒有書面申請指揮部同意。之后,指揮部對監理人員進行了督察,提出了督察意見。可是整改后,監理人員仍然不是投標承諾的人員。總監辦、駐地辦、中心實驗室大部分崗位監理人員職稱和資質達不到招標文件的要求,無證上崗人員占40%。
[事件還原]
6月27日,新平縣城至三江口二級公路試通車的第二天就發生坍塌事故,導致一輛途經此處的車輛翻下山崖,造成車內2人死亡、2人受傷,公路中斷。
[專家調查]
3大原因導致事故發生
事故發生后,專家組形成了《云南省新平縣新三公路K26+140~K26+300段坍塌調查報告》,詳解了事故幾大成因。
一、地形地貌。坍塌路段屬于構造剝蝕中山地貌,峨德河切割較深,河谷為“V”形谷,兩岸坡度45~65度。新建公路處于峨德河右坡岸,縱向170度,坡度50度,斜坡結構類型為斜交——順向坡,屬于半挖半填路段,擋墻高10.1~16.3米,自然狀態下邊坡穩定性差。
二、地層巖性。該段出露基巖為侏羅系蛇店組紫紅色薄至中層狀泥巖,巖體風化強度強至中等,開挖擾動后表層較破碎,工程地質條件差。而且新建路基尚未完全固結。
三、降雨。新平縣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6月22日~27日新平縣境內連續降雨,6月27日晚8時至9時發生單點暴雨,降水形成坡面徑流,下滲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區土體自重,另一方面加大了靜水壓力,形成坍塌。
因連日雨水和6月27日的單點暴雨,加之附近老百姓山地集水和大曼線公路涵洞雨水產生洪水攜帶固體顆粒沖刷到峨德河溝渠,并堵塞了溝渠,兩股洪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接沖刷路基,致使路基不同程度發生水毀,強降雨導致滑坡坍塌災害的發生。
專家的說法并不能完全消弭公眾的質疑,官方不斷強調的科學結論,卻在網絡上發酵成一場軒然大波。“我們尊重常識,也要尊重現實,如果不相信專家的結論,只能到現場來了解才更有說服力。”卜有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