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跨海大橋青島海灣大橋通車
2011-7-20 2: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30日,歷經5年建設,總投資95.3億的山東高速膠洲灣大橋全線通車,拉開了青島市這座地標性建筑造福人類的序幕。
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北海艦隊政委王登平,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山東省委常委、秘書長王敏,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等出席了開通典禮,山東高速集團董事長孫亮,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在通車儀式上發表致詞,山東省政府姜異康省長宣布山東高速膠洲灣大橋通車,山東省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北海艦隊政委王登平,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山東省委常委、秘書長王敏,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等出席了開通典禮。
山東高速膠洲灣大橋是我國目前國有獨資單一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我國北方冰凍海域首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是國道主干線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青島市規劃的東西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加上引橋和連接線,全長41.58km,為目前世界第一跨海大橋。
大橋從1993年4月開始規劃研究,經歷了規劃、預可、工可、初設、施工圖設計和招投標等階段,至開工歷時13年零8個月。大橋起于青島市區,橫跨膠州灣,止于黃島,與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順接。大橋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八車道,橋梁寬度35米,設計基準期100年。大橋受環保、通航、航空、氣候、水文、地形和地質結構條件的制約,建設條件復雜、工程技術難度大,有多項技術創新課題有待攻關。大橋所處海域海鹽量高、對結構耐久性有較高要求,環保要求很高;處于冰凍海域,年平均天然凍融循環次數為40~52次,處在寬淺海域上,長大海上橋梁施工方案和工藝的選擇存在諸多困難。山東高速膠洲灣大橋指揮部先后組織了近百位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在內的中外橋梁專家參與大橋建設論證,確保了大橋工程的順利進展。
據悉大橋高端技術課題多達45項,創造了7項中處橋梁建設記錄,其中“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關鍵”成功破解了海上水下承臺施工、防腐蝕、防撞擊等問題,并獲得公路交通行業最高科技獎項中國公路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大橋的貫通將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及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交通樞紐,將縮短青島至黃島間路程近30公里,大大緩解超負荷運轉多年的環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系,擴大青島市城市骨架,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山東高速膠洲灣大橋建成后將進一步奠定青島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地位,為該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內外聯動的促進作用。
作為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青島的發展向世界展示山東乃至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城市發展水平。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區域布局上,構建以青島為龍頭,煙臺、濰坊、威海等沿海城市為骨干的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的宏偉藍圖,青島具有國際競爭力,物流方面也是山東經濟的重頭戲,形成了以青島港為核心的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
青島跨海大橋建成后,能夠有效地增加前灣港、黃島油港和薛家島港的業務量,使青島老港、油港、前灣港連為一個整體,加強三港間的協作,更好地發揮港口的整體效益,尤其是解決了青島港陸路集疏運能力的問題,更好地發揮港口整體作用,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