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模式
2011-6-30 1: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CEO,是供應鏈管理的首席執行官嗎?當然不是,其中C是協同商務(Collaborative Commerce ),E是電子企業(E企業),O是業務外包(Outsourcing),這三部分是實現供應鏈管理最重要的三點。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誕生
工業革命以后, -
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大規模生產給人們帶來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的供過于求,隨著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提高,用戶需求的不穩定性加大,整個市場以客戶需求為主導,如何收集客戶的需求信息成為企業的首要課題。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咨詢科技的發展使全球的經濟更加虛擬化,企業的資產優勢不再是絕對優勢,企業的競爭從資產的競爭轉向知識經濟的競爭,隨著全球市場的共享,競爭日益加劇,競爭環境的變化也不斷加速,每個企業都需要尋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經營模式。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域性貿易壁壘被最大限度地摧毀,跨國公司大量利用各地不同的資源結構進行組合生產。比如服裝,它的設計可能來自意大利,材料可能來自中國或泰國,加工則可能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最后再分布到全球進行銷售,一件衣服在多個國家加工而成,這么多的工序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同步或不同步地進行著,如何才能合理地組織這些生產?只有對它們進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其實是很多尖端技術和理論的結合,它利用有效的方法配合咨詢技術手段來整合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使商品可以按準確的數量生產,并在準確的時間配送到準確的地點。三個準確,做多了會增加庫存費用,做少了,就沒有利潤。從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和實踐的分析,可以得到供應鏈管理最重要的三點,C、E、O,C是協同商務,E是一定要把實現供應鏈管理的企業變成一個電子企業,O是業務外包。
協同商務和經營創新
傳統企業都是縱向發展的,在中國通常叫作大而全、小而全,電視機廠從生產電視機,到做紙包裝箱,再到運貨出廠,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做。而協同商務需要企業從傳統封閉的縱向思維中跳出來,向開放的橫向思維轉變。在協同商務中,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服務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補的原則,一同去面對市場競爭。
協同商務將產生很多新的關系。協同規劃,可以讓生產商和銷售商共同制訂生產預測,使生產更有目的性;協同供應,可以在供應雙方建立起真正完整的庫存管理,達到供應鏈庫存費用最低;協同開發可以集中供應鏈上所有成員的智慧,進行產品設計,提高產品成功推出的機會,縮短產品周期,事實上供應鏈上游的設計和制造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它隱藏的利潤比下游更大;協同的市場關系可以讓聯盟企業采用聯合推廣的方式推出產品,甚至可以分攤市場營銷費用。
鑒于中國國情,在中國推動協同商務,會有相當大難度。中國大多數企業的采購、供應等環節,人為因素占很大分量,要推行供應鏈管理,一定會有各種主客觀因素阻礙它的實施。國內企業若想建立一條以自己為主的供應鏈,首先必須在行業里有相當規模和主導地位,沒有一定的號召力不可能取得其他企業的配合;其次企業一定要有創新的管理團隊和良好的商譽,創新地排除阻礙供應鏈管理實施的障礙,規范地實施日后的管理;最后需要請一家專業的顧問公司和技術伙伴來配合電子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因為供應鏈管理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專業的業務伙伴可以提供專業的實施方案。
協同商務的推行會引起企業文化和內部管理深層次的改變,也會引起跟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服務提供商合作關系的改變,帶來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它是一個浩大的企業改造工程,而不只是一個軟件或一個系統。
電子企業
電子企業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個體,電子企業的競爭優勢表現在真正意義上電子商務的實現。
電子商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子商務,以個別的商業交易為中心,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目前企業的電子商務行為主要表現在建立電子商店,介紹和銷售產品,發布公司的新聞和采購的信息,現階段還做不到全程自動交易。第二個層次是電子企業,通過電子化手段在戰術上和策略上改變商業關系。電子企業的電子化程度不僅僅停留在現有的電子商務階段,還可以通過改變企業對消費者、企業對企業、企業內部、甚至是消費者對消費者的關系,來促進整個組織的效率、速度和創新。現在國際上很多成功的企業,比如麥當勞、UPS、連邦快遞等,他們對公司各個分部的管理都是通過網絡進行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企業。電子商務的第三個層次就是電子經濟,電子經濟為實際的商業行為提供一個電子場所,是在電子企業、供應鏈網和供應鏈鏈中網都形成的基礎上,配合政治、法律、經濟關系來實現的。
電子商務到達第三個階段以后,就不只是單個企業實現電子化,而是供應鏈上所有企業都實現電子化,并在這些企業之間實現電子化的管理和交易。
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是電子企業,關鍵看它是否具備EIP(企業管理咨詢)系統、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和電子供應鏈管理系統。EIP系統是企業的電子門戶系統,建立在協同商務的概念之上。它支持一個供企業的員工、客戶以及合作伙伴進行交流的平臺,還支持與其他管理系統的連接。ERP系統是企業內部的供應鏈管理系統,集中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所有信息,合理調配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電子供應鏈管理系統則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RP等技術手段,集中協調供應鏈上不同企業的關鍵數據,包括訂貨、預測、庫存狀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銷售分析、資金結算等數據,并讓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這些信息,達到各個過程的自動管理,協助降低成本。
企業實現了電子化以后,就可以通過收集大量信息來指導生產,真正實現客戶需求拉動產品和供應鏈的運作,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有效整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服務水平,形成有效的競爭優勢。
業務的外包
供應鏈管理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業務外包,把資源集中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以便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那些不屬于核心能力的功能應該被弱化或者外包。業務外包可以充分利用聯盟企業的資源,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隨著咨詢科技的高速發展,大規模生產時代正逐步走向大規模定制時代,關鍵的資源也從資本走向信息、知識和創新的能力,企業能否真正獲利在于企業是否具有資源組合的智慧。一個沒有新鮮血液的企業,它的資源組合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很多企業開始采用借用外腦的方式,比如與專業的顧問公司合作,來提高企業的智慧,所謂旁觀者清,不斷吸收外來的新智慧,可以更好地推動企業的創新。智慧可謂業務外包可以利用的第一大資源。
業務外包可以利用的資源還有時間和資金。傳統的企業,往往擁有全過程自我投資和建設的部門,從基建部門到制造車間,到裝配、驗收部門,再到包裝車間都是自己的。這通常導致項目完工的時候,就是經營面臨困難的時候,企業負債累累,產品延期交貨,一系列問題相繼涌現。而業務外包可以獲得多個聯盟企業的協作,縮短產品周期,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出最新的產品,而且它還可以利用聯盟企業的資金,降低自身的風險,從而更輕松地獲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