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大糧油版圖悄然崛起
2011-6-2 7: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浩瀚海面,波光粼粼,位于環渤海灣經濟圈中心的天津濱海新區就像一顆明珠,光彩熠熠。天津市是我國四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北方海運與工業的中心。
攤開一張中國地圖,沿著我國海岸線一路向北,不難發現地處環渤海中心的天津的重要性——華北、東北、西北三大區域的主要出海口,處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區,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既擁有海港和空港,陸路交通又十分便捷。
公元十二世紀以來,天津就因其“當河海之沖,為京畿之門戶”的位置,成為江南漕運上達京畿的必經之路。元代詩人張翥曾有詩云:“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
而據清康熙年《天津衛志》記載:“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當南北往來之要沖,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于此。舟楫之所咸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雜處。”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根據《北京條約》,天津于1869年被迫辟為通商口岸。
1868年至1938年,天津對外貿易總值占到了全國對外貿易總值的10%以上,占華北地區對外貿易總值的60%。那時就有“北有天津,南有上海”的說法,兩座港口城市并駕齊驅。
天津作為新中國第一批三個直轄市之一,曾經是北方的工業中心,以飛鴿自行車、海鷗手表等名震全國。
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當中國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開始起飛之時,天津卻沉淪了。在這個中國近代工業萌芽的老城,叫得響的產業并不多,被當地人戲稱為只有“一只雞(機),一碗面,一瓶酒”:生產手機的摩托羅拉,生產方便面的康師傅,以及王朝葡萄酒。
區域發展第三“增長極”
關于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一直流行這樣一句話: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中關村。
不過,2005年,天津市市長戴相龍把這句話修訂出另外一個版本:“如果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的話,21世紀的前20年,就要看環渤海、看京津冀的發展。”
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首席專家韓士元將天津的一度“陷落”歸結為計劃經濟比重過大和地處北京太近,造成改革初期政策上靈活性的缺乏。“七五”期間,天津連預定的發展目標都沒有實現。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天津開始復蘇,發展速度加快,1993年以后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以上,“十五”期間更是以13.9%的速度遞增。但上世紀80年代的停滯帶來的負面效應頑強地籠罩在天津的頭上,掩蓋了她應得的光彩。
直到2005年,她才讓世人大吃一驚。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到國家戰略。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批準天津濱海新區作為中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濱海新區歷史性地成為繼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之后我國帶動區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
黨中央、國務院給天津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000065,股吧)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的生態型新城區。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2010年1月,天津濱海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回望過去的5年,天津濱海新區組建了中國同級區域中部門最少、最精簡的行政架構;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以法國空中巴士公司A320系列單通道飛機總裝線項目、中石化百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新區,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010年,天津濱海新區GDP總量達到5030.11億元,占全市GDP總量的55.2%,并歷史性地完成了對上海浦東新區的超越。
在天津邁向“準萬億元俱樂部”之際,濱海新區也寫下了未來邁向“萬億元俱樂部”的時間表:未來5年,新區GDP將“一年上一個臺階”,到2015年或達1萬億元。
前港后廠 打造糧油板塊
在港口物流、貿易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濱海新區還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經濟腹地,這就是天津臨港工業區,是圍海造地而成的港口與工業一體化產業區。
天津臨港工業區的定位是“中國北方以重型裝備制造為主導的生態型臨港工業區”,是濱海新區的重要功能區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其一期規劃面積約80平方公里,將建設 “大糧油”的產業集群、建設以“大機車”、“大吊車”、“大礦機”為代表的重型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大船塢”的造修船基地。
臨港工業區的開發建設,著力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向這里聚集。截至2010年,該區招商引資項目102個,其中已投產24個、在建32個。
憑借專門的糧油碼頭、開放的優惠政策、臨京臨海的區位優勢、背靠“三北”的廣闊市場等一系列產業發展優勢,臨港經濟區吸引了中糧、京糧、中紡油脂以及新加坡益海嘉里、印尼金光、印尼春金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糧油加工企業在此投資設廠或者增資擴產。
糧油巨頭的入駐,使得一個集糧油加工、儲存、貿易、物流于一體的“大糧油”產業鏈正在不斷形成和完善,并成為天津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板塊。天津濱海新區正在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油加工產業集聚地,并將著力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糧油綜合加工基地。
2010年1月,糧油市場報記者來到佳悅糧油碼頭有限公司7萬噸級散糧泊位工程現場,當時的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機器轟鳴,車流不息,鏗鏘的打樁聲震耳欲聾。
1年后再來參觀,相同的地點已展現出不同景象。這里7萬噸級糧油碼頭基本建成,廠房建設也接近尾聲,配套設施正在加緊施工,前港后廠的物流模式已然形成。
而在中糧佳悅項目施工現場,一條條管廊橫亙在廠區半空,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大豆壓榨廠房正在緊張地施工建設中,一期的大豆倉儲筒、豆粕倉儲筒、油罐已經建設完成,一條傳送帶也已建好。7萬噸級糧油碼頭已經基本建成,碼頭上矗立著1臺連續式卸糧機和兩臺起重機。
碼頭建成后將作為公用糧油碼頭,面向社會開放使用,同時滿足周邊大宗糧食作物的物流運輸需求。今年,臨港工業區港區將續建、新建10個碼頭泊位,建成3個10萬噸級糧油碼頭泊位。
“佳悅項目擁有配套的糧油碼頭,它的廠區就建在碼頭后,大大節省了物流成本。”中糧集團北海糧油公司總經理助理溫浩介紹,“抵港的大豆可以直接通過連續式卸糧機到達傳送帶,再經傳送帶送至大豆筒倉,這臺卸糧機的接卸效率是每小時1000噸。”
儲存在筒倉中的大豆還可以經過管廊直接進入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壓榨廠進行壓榨,壓榨后的油品再進行精煉,產出餐用油。而豆粕就直接進入豆粕倉儲筒,用作飼料。這樣,整個廠區將形成一種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大大提升生產效率。
目前,臨港經濟區配套的水、電、蒸汽等設施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中糧佳悅項目一期將于今年6月試車、投產。一期投產后二期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
軟實力孕育優勢產業
近兩年,在全球糧食危機背景下,糧油價格變化頻繁,國內外糧油大型企業近年來紛紛在我國沿海設立糧油加工及儲備基地,以便迅速將終端產品投放市場。
天津臨港工業區憑借毗鄰港口,依托京津冀等廣闊腹地的優勢,將糧油作為產業發展重要板塊加以政策扶持,不斷吸引國內外大型糧油企業投資落戶。
目前,臨港工業區正加快糧油加工產業板塊的建設,糧油基地總占地面積為4平方公里,中糧、京糧、印尼金光集團等8家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先后落戶,投資額超過160億元,主要進行糧油食品精深加工。
糧油行業也已經成為保稅區工業中的傳統優勢產業,以嘉里糧油(天津)有限公司、九三集團天津大豆科技有限公司、天津龍威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中紡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等四大支柱企業為龍頭的糧油加工產業正在保稅區加速聚集。
據了解,目前保稅區糧油行業總資產超過70億元,年產量超過160萬噸,主要從事大豆壓榨、精致食用油提煉加工、棕櫚油加工等。而到2015年,天津的糧油產業年產值將達600億元,形成年產1000萬噸壓榨油和400萬噸精油規模。
“到那時,天津的食用油日產量將超1萬噸,可為2億人提供食用油,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糧油綜合加工基地。”天津市糧食批發市場總裁吳維吉介紹,“國內外糧油巨頭落戶天津,除了這里地理、港口優勢明顯外,優惠政策和服務體系也是吸引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天津周專題論壇上,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就曾表示,濱海新區制造業對中糧生產基地建設意義重大,其優惠政策和服務體系令投資者充滿信心,一個現代化的糧油產業集群正在濱海新區形成。
正是天津濱海新區國際化的投資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產業聚集的效應和高速發展的前景,讓中糧集團這樣的國內外知名糧油企業堅定了投資發展的信心,共同做大做強新區的糧油加工產業。
作為國內最大的食品企業,中糧集團經過不斷的產能布局,在國內已經擁有十幾家從事油脂業務的工廠。而該集團在臨港工業區建設的天津糧油綜合基地,是其在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糧油食品加工基地,占地5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超過40億元。
無獨有偶,去年落戶天津的印尼春金集團董事長林益建和印尼金光集團中國食品部總裁李東在訪問濱海新區時,都對這里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示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進一步加深合作,實現互惠共贏。
而對新區投資環境充滿信心的還有京糧集團,他們也準備把更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應用到新區的企業生產中,把京糧臨港糧油產業基地項目建設成為綜合示范工程。
沿海都市農業領航區
在積極發展油脂產業,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糧油綜合加工基地的同時,濱海新區還根據自己優勢,努力打造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
濱海新區現有耕地28萬平方公里,鹽堿荒地和灘涂濕地3.3萬平方公里。這里氣溫適中,日照充足,降水充足,域內河湖密布,農漁資源、農業觀光資源豐富,十分適合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濱海新區農業局工作人員表示,“十二五”期間,濱海新區將以農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為主要組織方式,大力發展高端、高效農業,建成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領航區,打造我國北方都市現代農業。
據介紹,在隨后的5年中,濱海新區將重點實施“一核兩翼、園區支撐”的現代農業空間布局。
其中,“一核”為都市型高端農業發展核心區,即塘沽地區,該地區將以濱海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兩大平臺,同時完善多元化投資融資體系,優先發展種源農業、創意農業、旅游農業以及農產品加工物流、農業會展等項目,帶動南北兩翼及周邊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北翼主要指漢沽地區,這里將以濱海楊家泊水產科技園區和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為重點,加快設施漁業、設施園藝、農產品保鮮配送技術體系建設,建立“研發引進→種苗繁育→設施養殖→標準化管理→保鮮配送→加工物流→休閑服務”產業鏈條,力推“楊家泊、茶淀”品牌,實現產業鏈延伸的全方位發展。
南翼則主要指的是大港地區,該地區通過關聯產業鏈條的相互銜接,重點建設優質冬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設施園藝基地、畜牧生態養殖基地和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做強“翠果”牌和“綠生源”牌冬棗品牌,建設成為功能完善的城鄉一體化都市農業發展區域。
通過“一核兩翼、園區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濱海新區的農業結構將得到重新調整。據介紹,到了“十二五”末期,濱海新區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產值結構將調整為3∶7,漁業產值將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果品、蔬菜、花卉、種苗等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80%以上。
“如果按這個布局發展下去,到‘十二五’末期,濱海新區農業總產值將達到10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上述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