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將迎來產業規模化發展時期
2011-6-15 11: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多年來,我國在車路信息交互領域堅持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既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保持同步,又支持產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有關專家預測,未來新建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場空間在1260億元左右,我國智能交通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自古以來,衣食住行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四大要素,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出行的增加。 -
汽車的發明大大延伸了人類個體交通的范圍,形成了支撐世界經濟的汽車工業和服務業,促進了以高速公路為代表的現代道路網的形成,汽車文明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的標志之一。
但同時,汽車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問題: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已經成為制約社會和經濟正常運轉的因素之一。在汽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解決車和路的矛盾、交通和環境的矛盾已是刻不容緩。
隨著管理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獲取道路交通信息并有效地提供給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已經被證明能夠大大提高日常出行的可靠性和效率;在高速公路收費站,設置不停車收費設備,則可以使駕車人不用停車就完成繳費,還能減少燃油消耗和廢氣排放;汽車上的智能化設備通過檢測車輛周圍的環境,可以為司機提供安全駕駛的信息。這些都是當前國內外道路交通方面的熱門:智能交通(ITS)的應用。
智能交通已走進人們的生活
家住北京回龍觀的陳女士在中關村(7.29,-0.03,-0.41%)附近上班,“原來上下班要是碰上交通擁堵,開車要一兩個小時,而且也不知道哪里堵車哪里不堵車。”現如今,陳女士在出門前都會上北京市交管局的網站,看一下上面的實時路況,根據上面的情況來選擇出行的路線,大大節省了在路上所需的時間。
正如陳女士這樣,其實如今智能交通已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大城市,人們每天都會經過計算機控制的紅綠燈;在北京和上海的大街上,通過設置在路邊的大型屏幕可以看到一部分道路的擁堵狀況;乘坐公交,可以使用公交IC卡,還能獲得票價優惠;在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及地區的高速公路上,都可以使用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繳納通行費,并快速通過收費站……這些都是智能交通給人們帶來的快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當然,如果違反了交通法規,路側、路口的監測系統會自動記錄下違章的車輛。
然而,智能交通的應用還遠遠不止這些。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笑京介紹說,在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駕車人可以借助車載導駛系統接收詳細的道路交通擁堵信息,尋找避開擁堵的行駛道路;出遠門的乘車人,能夠借助智能交通系統規劃自己的出行、遠程購票、輕松換乘;車載的輔助安全系統可以隨時與路側信息系統交換信息,車載計算機不斷檢視車輛的行駛狀況和路上狀況,當可能遇到危險時,會有語音提醒甚至采取措施,以保證駕駛者的安全。
智能交通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智能交通最突出的特點是充分采集道路交通運行狀況和車輛行駛狀況,當前的應用是利用這些數據改善交通信號控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更進一步的是讓車和路進行信息交互,現在在中國最典型的應用就是不停車收費系統;而更高級的發展就是建立完善的車路協調系統,讓車和路都聰明起來。”王笑京告訴記者,“這些應用系統和裝備,無論從智能化道路管理系統來說還是從智能化汽車來說都是大有發展前途的產業。”
與此同時,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為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2010年底,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促進高速公路應用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決定在基本具備條件的省(區、市)和區域加快推廣應用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逐步形成跨省區聯網的收費格局,并加快形成規模化應用和產業鏈,充分發揮規模效益,在大幅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節約土地和節省費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暢通、便捷、安全、高效、綠色的公路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意見》提出,力爭到2011年年末,全國高速公路ETC平均覆蓋率(設置ETC車道收費站數量占高速公路收費站點總數量的比例)達到30%,ETC車道數達到2500條,ETC用戶量達到200萬個,非現金支付使用率(非現金交易筆數與總交易筆數之比)達到10%。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國高速公路ETC平均覆蓋率達到60%,ETC車道數達到6000條,ETC用戶量達到500萬個,非現金支付使用率達到40%。
有關專家預測,未來新建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場空間在1260億元左右。通常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設投資占整個基建工程投資額的1%至3%;如果按每公里高速公路6000萬元至8000萬元的投資及信息化占比2%來進行估算,每公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投資在120萬元至160萬元。專家表示,除了新建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設,存量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統運行維護也有很大的投資機會。現有高速公路信息系統維護主要包括信息系統追加投入、系統升級改造、日常運行維護三個方面,每年的市場空間達百億元以上。
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多年來,我國在車路信息交互領域堅持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既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保持同步,又有支持產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王笑京告訴記者。
中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研究機構很早就注意到了在智能交通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車路交互技術將在未來決定著誰能夠占領市場。早在1997年,交通部就開始組織研究機構和應用單位對未來高速公路上將要使用的自動車輛識別技術及其應用系統進行研究,并且與當時的國家電信主管部門合作,對未來可能在道路上應用的各個無線電頻段的技術特性進行了測試試驗。在充分了解國外技術進展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和果斷地決定在充分吸收國外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目前,我國已經有近20家企業能夠規模化生產不停車收費系統和車載機,而且有了年產百萬個車載機生產能力的企業。從2007年交通運輸部開始在部分地區組織應用示范,目前已經有17個省和直轄市建設了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開通了近2000條不停車收費車道,用戶超過120萬戶,這是目前中國智能交通領域唯一一個具有統一標準,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投入應用的系統。不僅如此,中國的技術標準和產品還為下一步建立車路協調信息交互平臺,進而支持國家在寬帶移動通信領域實現自主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智能交通的車路交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專用短程通信標準、不停車收費的車載和路側設備標準、系統標準、工程規范、檢測標準等方面形成了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工程規范組成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體系;在車路交互技術和設備方面形成了企業群,有20多家企業能夠按標準生產基于車路短程通信的不停車收費設備,并占領了中國全部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市場。同時,實現了規模化應用,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劃,“十二五”期末全國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覆蓋率要達到60%,用戶數量要超過500萬。此外,中國標準還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同,不但國內企業在使用,還有美國和韓國芯片制造商在生產符合中國標準的專用芯片,技術體制實現了與國際主流相一致,為未來智能車路協調系統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