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探尋農業產業鏈藍海
2011-6-14 13: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0年8月,無錫市洛社鎮張皋莊物聯網農業示范區內的南瓜、冬瓜、西紅柿、空心菜等瓜果蔬菜喜獲豐收。該物聯網農業示范區依托電信網絡和IDC(InternetDataCenter)托管等服務支撐,利用 -
物聯網技術,通過溫度傳感器使農民隨時了解植物的生長溫度,調節濕度傳感器顯示空氣濕度,而光照傳感器的數據可以讓農民快速了解各時間、各地塊的光照情況,參照植物所需要的最佳生長環境標準進行調節,使植物生長處于全程監控之中。通過智能化的作物管理,該示范區內的瓜果蔬菜不僅個頭大,營養價值也很高。
張皋莊物聯網農業示范區的成功實踐表明,中國農業要走出傳統粗放式經營的“紅海”,探尋精細化經營的“藍海”,離不開農業技術的創新。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農業有望通過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和產業鏈升級。
傳統農業產業已陷入“紅海”
縱觀世界農業的發展歷史,農業產業鏈最早產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之后迅速傳入西歐、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充分顯示了農業產業鏈給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帶來的積極作用。
所謂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生產密切相關、具有關聯關系的產業所組成的結構。根據農業生產的時間順序,農業產業鏈可分為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等中間產業部門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同時,可根據農業生產的關聯順序分為五個環節:生產資料生產→農產品種養→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消費,如圖1。
近50年來,中國農業走過了一條高投入、高產出、高速度和高資源環境代價的道路。目前,我國農業水平和以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好、技術密集與可持續發展等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現狀是“兩高兩低”,即:產量高、消耗高、效率低、品質低。
生產資料生產環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在科研、農資等生產資料生產環節,可持續發展技術水平不高,重復建設嚴重。例如,除草劑、塑料薄膜等給農業生產帶來短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土壤板結、明顯酸化、養分減少等惡果。俗話說“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化肥等土壤肥料的過度使用不僅提高了。
農民的種植成本,而且導致農用物資的利用率降低。據測算,我國農業生產化肥利用效率僅為35%,有65%左右的化肥被白白浪費。
農產品種養環節的生產經營模式粗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指出,由于耕地環境質量問題嚴重,經營規模小,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等因素,使我國農業一直持續粗放式增長。千百年來的農業生產,都是以地區或田塊為基礎,在區域或田塊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均勻生長條件的對象進行管理,在區域尺度上進行品種選擇、土肥檢測。實際上,即使在同一農田內,地表上下也存在影響農作物生長條件和產量的明顯時空分布差異。據統計,農業的粗放式經營造成我國勞動生率極為低下,我國每個勞動力平均只能生產糧食1,320kg,僅夠養活1.66個人。而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為11,746kg,可以養活83.6個人;在德國,2%-3%的人口就養活了整個國家。
農產品加工環節的產品附加值較低
中國農產品主要是以初級產品的形式進入國內外市場,資源消耗高,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對農業產業鏈影響最大的是農產品加工業,目前中國農產品下游產業發展滯后,大量的農產品沒有經過精加工和深加工就進入市場,沒有實現相應的附加價值,農民和農業企業處于國際農業產業鏈“微笑曲線”的中低端,自動化程度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