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快遞企業走向全國
2011-5-23 15: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快遞出浙江。快遞業內占據大半江山的“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均出自浙江桐廬這樣一個小縣城。這不是巧合。他們的成功,是浙商成功的一個縮影。
申通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2006年左右,我第一次見到申通總裁奚春陽。當時我曾給過建議,在長三角16+1的城市之間,真正做到次日遞。這需要配套大量的汽車,對當時的申通來說,是很大的動作。但大約3個月后,我再遇見他,他告訴我,已經買了100多輛網絡汽車,且全部到位。
他們的嗅覺也很靈敏。民營快遞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定位迅速區別于郵政系統的快遞業務,相比當時的郵政系統,申通等民營快遞價格偏低,速度又快(尤其是長三角地區),手續也要簡單得多。因此,能夠迅速吸引眾多江浙中小企業。
當電視購物、網絡購物這一類新鮮事物剛剛興起的時候,他們又迅速推出適應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需求的快遞配送產品和技術支持。申通還和當時成立沒幾年的淘寶進行合作,掘金電子商務。
他們的擴展速度也是驚人的。申通、圓通等,都將特許加盟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只要可以合作,他就資源共享,“有飯大家一起吃”。
而浙江的土壤,也是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的沃土。快遞發展速度和浙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正相關,和浙江省近出口貿易增長率正相關,和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增長率正相關。浙江在這三方面都發展很好,自然帶動快遞業迅速發展。同時,浙江“小商品,大市場”,中、小企業發達,浙江生產生活類產品能力很強,目前網絡購物排第一產品的是服裝類,也是浙江的強項,自然浙江的快遞業發展也快。
前十年,“浙”字快遞企業成績斐然,但未來的十年,“浙”字烙印,還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嗎?
這五家快遞業,已經明顯地出現三個現象:發展太快,能力跟不上;社會需求多元化,服務跟不上;企業做大,管理跟不上。
快遞生產過程具有全程全網(網絡性)、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步進行的特點。生產特點需要管理、服務、技術、價格等執行統一規范的標準,但加盟連鎖經營模式造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利益主體多元化,這將制約快遞企業進一步做優、做大、做強。
同時,快遞企業內部主要靠“血緣關系”和“利益關系”維系,從創業到現在是利大于弊,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個新高度時,要學會放棄原有的發展模式,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如果說數年前,申通與港資背景的順豐,還互有優勢。那么今天,申通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經落后于順豐。順豐一直堅持直營模式,且管理模式更加偏向港式管理。盡管順豐在市場占有率、業務量、資金量上都不及申通。可以肯定的是,順豐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大。
快遞企業,其實并不差錢,像申通是沒有債務的公司,而且外資、溫資也都很看好這一行業。但他們缺人才,浙江背景的快遞企業尤其明顯。例如申通,如今要架構重組、上市,就需要大量人才;又例如,快遞業要做電子商務,也都需要用到各種領域的人才。
馬云曾說過,10年后,整個快遞業呈現很大變化,最大的快遞企業肯定不是現在的這幾家。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從發展速度上看:增長速度大約是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2至3倍,呈跨越式發展;從發展規模上看:中國的快遞業務量進入世界各國前列;從企業集中度看:將形成有5至10家社會信譽好、網絡覆蓋廣、競爭實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快遞領軍企業;從社會融合度看,與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的融合度加深,與百姓生活緊密度加大。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肯定會帶來行業內企業的變化,兼并重組淘汰都會出現并且會加快,非快遞企業的人、財、物也會向快遞行業流,快遞企業也會向上、下產業鏈發展,這是必然的。這些快遞企業需要褪去“浙”字烙印,才能成為全國性企業乃至世界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