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市入場費想到企業的供應鏈運營水平問題
2011-5-20 14: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12日,央視二套繼續播出了聚焦物流頑癥---超市入場費,博科資訊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負責人分析說:高價入場費背后反映的是我國物流供應鏈運作能力的疲軟。專家們感嘆,在國內,由于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這不單單是政策導向所致,而是商業運作模式及運作觀念上的問題。
超市進駐的高門檻擊退供應商
某品牌鍋巴供應商劉雪松說:“每袋鍋巴的進貨價格是1.2元(一袋),我給物美超市的價格是2.55元供給他們,物美超市大概要賣到3塊錢。”提供給超市的價格比出廠價貴了兩倍多,劉雪松向記者解釋,表面上看來,超市以2.55元買進鍋巴,以3元的零售價賣出,似乎只賺了4毛五分錢,但其實,這只是超市的“前臺毛利”,還有一部分被稱為后臺毛利的利潤,就是超市通過進場費、返點等各種方式從供貨商的手中賺走了。
劉雪松仔細算了這筆帳:“我到結算的時候根據合同的費用再給超市30%倒扣的費用,那2.55元×30%,再剩下的就是結算的價格是1.8元。1.8元到3元之間的都是它物美賺取的利潤。”各個超市收取的進場費名目繁多,包括開戶費、節慶費、新店開張費、老店裝修費、新品費、條碼費、合同續簽費、海報費、堆頭費、信息共享費、促銷員管理費、咨詢費、促銷服務費等十幾種,由于賣場收的各種費用太高,從2010年開始,他已經停止了與物美超市的合作。而在2009年的合同中,超市不僅規定了百分之十二的扣點,還給他們企業規定了260萬銷售任務。
劉雪松:“260萬要收你12個點,要收這么多錢,但是你要做不到260萬,你也要交260萬乘以12個點,大概30多萬塊錢。”
在合同費用之外,遇到超市開設新店、店慶節日,甚至總部搬家,經銷商們也需要再交給賣場一筆費用。
劉繁平說,“家樂福的合同返點數幾乎每年都要漲兩個點。合同以外,平日里賣場又會收取堆頭費、海報費、促銷服務費、促銷員管理費等等,這又占到了銷售額的十個點左右。我們兩年多時間,一共銷售三百萬,給他交的費用有90多萬,差不多100萬,費用占到銷售收入30%多,我們的毛利只有30%多。那就是賠錢,所以我們就沒法做了。”
超市賣場收取供應商高額費用的問題在中國普遍存在,對發達國家的大型超市賣場進行調查發現,對供應商收取高額進場費,節日費,信息共享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已經成為拴在供應商身上的鐐銬,而這種超市賣場的運營模式也成為中國特有的怪胎。
怪胎產生的原因
超市的商品進場費概念源自于家樂福、沃爾瑪等國外著名賣場企業,在家樂福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為了獲取原始資本,并且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迅速擴展所需要的資本,于是便利用自身在產品營銷方面的優勢以及超市在民眾心中的特殊地位而對進駐商場的供應商收取高額費用,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臺副主任姚文華告訴記者,他們在行業中進行了測評,有的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的收費。也就是說某種產品的進價,超市要加價40%,而這40%的費用無法在運作過程中得到消化,故只能加在消費者身上。
發達國家超市運作往往是采用集中采購,薄利多銷,提高資金周轉率的方式來運營的,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是來源于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占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發達國家賣場其資金一年的周轉次數在7-8次,即便是產品利潤率較低,但是在乘以其周轉次數之后就是一個很客觀的產品利潤率了。
未來超市賣場的出路在哪里
博科資訊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專家表示說:“從利潤來源來說,國外超市90%以上的利潤都從經營來的,通過商品周轉的方式去盈利,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潤來源。”
這種靠賺取差價盈利的模式,核心是優化供應鏈,發揮了零售業本身的優勢,通過大規模采購,引入價格更低廉的商品,在低價的基礎上再加價銷售,賺取差價。由于是零售商直接從產地自己采購的商品,這樣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進店費用的交易成本。在發達國家零售企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經營隊伍,就是采購人員,采購人員根據他對消費者的理解,和他豐富的商品知識,他會在國內甚至全球去選擇他認為消費者最喜歡的商品,他會直接去下單采購。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圣舉例說:“比如襪子,到中國廣東襪廠,我需要十億襪子,因為他們長期這樣去買,因為工廠成本他們是非常熟悉和了解,他會給你廠家一兩個點的利潤,這樣零售商就可以把進貨成本控制在最低。由于不存在進店費的問題,而是買斷包銷,零售商賺取他該賺取的利潤,其他就節省下來讓利給消費者了。
目前在中國市場收取進場費的外資零售巨頭,在本土和西方市場經營時,主要就是依靠先進的采購技術和強大的全球采購體系來賺取差價。沃爾瑪,家樂福采購一些中國商品放到歐洲和美國去,因為中國的商品價格比較優,質量比較好。在西方市場當中當然有很大市場,尤其像家樂福、沃爾瑪這些賣場當中,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中國商品。所以他的很多都靠經營這種商品的差價獲取利潤。
中國的賣場零售行業在進場費商業模式下運行,在中國這個特有的渠道為王的特有階段,如果經銷商不能從運營水平上提供自身能力,而是憑借自身優勢,靠對于供應商的盤剝而賺取利益的話,將會如同溫水中的青蛙逐漸失去競爭能力。
劉雪松:“開新店費用,大店要收1.5萬,中型店1萬,小型店5000。然后這個是開店的費用,比如說年節費,還有促銷費,這些是隱性費用,你不知道它要發生多少費用的話,這個費用是很龐大的費用。”
劉雪松告訴記者,經銷商們也希望產品的最終價格能夠賣得便宜些,這樣銷售量才能走得更多,薄利多銷。如果超市不收取這些費用,他給超市的進價可以比現在低很多。“可以低到30%—40%,超市現在收取我這20—30個點,必須把這個點給加上去才行,要不然我就賠錢了。”
高額賣場費用,供應商傷不起啊
劉雪松只是眾多超市供應商代表中的一個,很多品牌知名度不高,又想通過超市來擴大經銷范圍的產品供應商在最初進入超市之前,就要繳納至少16萬元才能進駐超市,這對于資金能力不是很強的供應商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產品入場之后,如果年營業額不能達到一定額度的話,是毫無利潤可言的,最終只能退出超市賣場。
劉繁平:“為什么不做,2005年合作時候返傭是16%,我們還是有錢掙的,但是做了兩年以后,第二年漲到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