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鐵路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關鍵在于讓企業“活起來”
2011-5-14 1: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中旬,鐵道部中高層人士召開內部會議,研討如何放權鐵路局。
4月初,鐵道部召開機關干部大會,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盛光祖要求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轉變鐵道部職能,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落實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企業法人責任。由此,關于鐵路系統擴大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改革的話題,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
那么,鐵道部此次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具體將涉及哪些方案?這些方案對于鐵路管理體制改革將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如何才能有效擴大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落實市場主體地位乃當務之急
據了解,目前,鐵道部已就如何向各鐵路局分權小范圍征求意見。一份主題為鐵路系統分權改革的內部《征求意見稿》,正在鐵道部中高層吸納眾議。這份《征求意見稿》試圖劃定鐵道部和其治下鐵路局、合資公司之間的權力和收益邊界。
有消息稱,正在討論中的分權方案里,除了鐵道部手里掌握的省、市、重要級運行線路權不變外,鐵路局在轄區的市、縣之間增開的列車,由路局說了算。此外,如果遇到客流暴增,兩路局之間達成協議后,也可在兩省之間自行增開對列。增開列車的票價,也由地方鐵路局自己制定。
而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權力分到什么程度、放到什么級別,高層還在討論中,但5月份可能會有一個具體的方案出臺。如果消息屬實,且方案能夠早日出臺并得到有效實施,那么這一切將會成為現實。而目前的現狀是,各鐵路局在管轄范圍內無權調整及增開列車,所有的運行都歸鐵道部說了算。“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是鐵路運輸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地位的重點。盛光祖部長強調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轉變鐵道部職能,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落實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企業法人責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當務之急。”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現在擴大鐵路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是繼續鐵路管理體制改革的信號,也是一個實際步驟,可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增強鐵路運輸企業的活力。現在鐵路財務很困難,債務負擔很重,這種情況下需要把鐵路資源很好地利用起來,就要靠鐵路運輸企業。因為企業直接面向市場,通過企業的積極性煥發鐵路的活力,從而創造更多的收益。
未觸及 “政企分開”實質
然而,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關于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改革之路,一直步履蹣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鐵路系統早在1992年就曾經開展過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工作。當時的濟南鐵路局在全路進行試點并作工作經驗介紹。1992年12月31日,鐵道部與原國家體改委、原國務院經貿辦聯合發布《鐵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實施辦法》,對鐵路經營自主權的內容、鐵路企業經營責任、鐵路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關系等問題作了規范。辦法中明確鐵路企業享有14項經營自主權,明確企業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和侵犯。在政企關系方面,明確按“政企分開”原則,鐵道部依法對企業進行協調、監督和管理,為企業提供服務。應該說,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改善了鐵路經營狀況,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成效。
鐵路運輸體制改革走過不同的階段。但是無論是轉換機制,還是網運分離、路局直管站段、主輔分離等改革,都沒有觸及實質性的“政企分開”問題。隨著客運專線的大規模上馬,在推進高鐵建設、完善路網規模的指導思想下,鐵路經營反而向大一統方向轉化,出現了運輸權力更為集中、決策更為單一的狀況。由于大規模鐵路建設,掩蓋了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鐵路運輸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經營模式、運輸產品、定價機制等方面均不能適應我國鐵路運輸市場的需要,引起了社會的不滿與擔憂。“現在鐵道部管得太多了,應該適當放權,特別是在客運上,包括列車的編組、運行圖的調整、列車的調行方案等,應更多聽運輸企業的,給鐵路運輸企業更多的自主權。”趙堅對記者說。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要想讓鐵路運輸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必須明確企業的法人責任,賦予企業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融合到市場經濟之中,從而更好地認識市場、參與市場、贏得市場。
關鍵是讓企業 “活”起來
那么,該如何擴大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上述專家認為,關鍵是要讓企業“活”起來。
首先要研究鐵路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內涵與外延,弄清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享有的經營自主權的范圍,理清鐵路企業經營自主權與運輸統一指揮的關系,劃清政府行政權與企業經營自主權、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界限,建立符合鐵路實際與國家法律要求的分權與監督機制。據孫林介紹,從目前來看,鐵路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最重要的是經營決策權、產品服務定價權,人事管理以及獨立的投資融資權,這些是構成企業經營的基礎。
其次,要保障鐵路運輸企業享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強調企業經營目標就是要保證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運輸服務產品,服務于大眾、服務于人民,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要鼓勵鐵路企業開拓創新,發揮鐵路優勢,推進多元經營。鐵路運輸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強做大客貨運輸核心業務,延伸鐵路客貨運輸服務鏈條,開發具有比較優勢的經營項目,大力拓展鐵路市場,在確保社會效益、人民群眾滿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鐵路經濟效益。
還要加強鐵路運輸企業的考核,實現責、權、利的統一,真正落實企業的法人責任。上述專家表示,在放權同時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考核,放權不等于放松,放權不等于不要“統一調度”。鐵路運輸企業必須在服從全路統一調度前提下,合理、正確運用經營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自身的經營動力,努力拓展服務渠道,提供優質、適宜的服務產品。要理順政企關系,明確企業職能與政府職能的邊界。從放權角度看,政府的責任更重、更集中了,而依法行政的要求則更高了。
當然,在擴大經營自主權方面,還要區別不同的企業類型采取不同的政策。據了解,目前我國國家鐵路運輸企業包括兩種企業類型:一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設立并取得法人資格的企業,包括18個鐵路局;二是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設立的公司制企業,這類企業相對復雜,既有有限責任公司,也有股份公司和股份上市公司,既有國有獨資公司,也有國有控股和參股的公司。目前有中鐵集裝箱、中鐵快運和中鐵特貨3家專業性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大秦鐵路公司和廣深鐵路公司兩家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除此以外,還有140多家中央與地方合資的鐵路公司。轉換鐵路經營機制、擴大鐵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重點是鐵路局和專業性運輸公司。而140多家中央與地方合資鐵路公司面臨的任務則是如何進行重組。(本文來源:現代物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