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國資監管作重大調整 三大戰略促經濟發展
2011-5-12 1: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宜昌市域范圍221家(含中省企業26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銷售收入、實現利稅等主要經濟效益指標連續5年保持高速增長。最新統計表明,這些國企資產總額3626億元,占全市工業資產總額80%以上,實現利稅占全市工業的70%,利潤占全市工業的70%以上,對全市GDP貢獻率近20%。
國有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發展快慢、好壞決定“十二五”新跨越目標的實現。怎樣當好排頭兵,更好地支撐和引領全市經濟發展,我市適時調整國資監管戰略,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大膽突破,力推國有經濟上規模、提質量,壯脊梁。昨日召開的全市國資監管工作會議透露了相關信息。
國有資本布局“三集中”
“十二五”,我市將推動國有資本向支撐、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集中,著力鞏固發展我市在化工、生物兩大優勢產業的強勢地位,進一步提高宜化集團、安琪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資源、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產業集中,發展壯大交運、物流、城市建設、酒店旅游產業;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以安琪集團為龍頭,以宜昌生物產業園為切入點,優化國有資本在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布局,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同時,調整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著眼“四個層次”。在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事關民生領域,國有經濟保持絕對控制力。對于龍頭企業、骨干企業、行業排頭兵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國有經濟保持較強的控制力,國有資本保持控股或相對控股,適時適量增減所持股本。對于一般競爭性行業和中小國有企業,國有經濟成份根據需要保持適度控制力,通過增資擴股、轉讓股權,資產重組等方式,著力推動股權多元化。對空殼存續企業,通過破產、出讓等方式,實現國有資本的全部退出。
培育一批巨人國企集團
“十二五”,力爭培育1家企業主營收入過千億元,7家企業主營收入過10億元,其中力爭有1到兩家企業主營收入過百億元;力爭培育兩家企業成為主營優勢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力爭企業增長方式實現根本跨越。
為此,我市提出支持優強企業實施走出去對外擴張戰略,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整合產業,配置資源,實現產業鏈延伸;在目標市場建立生產基地,布局相關產業;支持優強國有交運物流企業、酒店旅游企業適時向周邊區域擴展,拉長輻射半徑;支持公交企業場站建設和營運車輛提檔升級,適應建設特大城市骨架拓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要求優強企業實施本地優先策略,鼓勵出資企業重點發掘本地資源和要素市場優勢,充分利用本地生產要素,布局、延伸相關產業。加強融資平臺建設,力推國有企業上市。
加強與中省企業對接合作
過去,國資監管部門基本只負責本級國有企業監管。去年國務院國資委對國資監管工作作出調整,提出向“大國資、一盤棋、一家人”方向推進。我市抓住機遇,決定加強與中省在宜企業對接合作。昨日召開的全市國資監管工作會議,首次邀請26家中省在宜企業有關負責人參會。
我市提出從三個方面推進與中省企業的合作。一是創優發展環境,提供優質服務,全力支持在宜中省企業發展。我市已成立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樂成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的推進與中省企業合作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國資委,并擬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支持在宜中省企業發展。與中省企業對接,實現更快發展正逢最佳時機。二是要求地方各出資企業主動加強對接合作。充分利用中省企業資金、技術、人才優勢,開展對接合作,抓好一批項目的實施,努力實現優勢互補。今年,交運集團加強與省圈投公司合作的游輪中心項目實施,確保完成投資4億元;物資集團、交運集團加快與中儲股份公司合作進展,加快宜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宜港集團抓好與省能源集團合作,啟動枝城港配煤中心建設項目。三是希望中省企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加大在宜投入,加強與宜昌國企和非國有企業合作,努力尋求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