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重中之重

2011-4-9 23: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重中之重 
  就是鄭州都市區的建設
  (世界和平聯合總會現代農業暨物流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物流協會常務理事、駐鄭州市代表,世農泰運集團總裁)
  把鄭州國際(臺灣)物流園建成全國首座國際標準農產品交易中心
  我們對于鄭州國際(臺灣)物流園的建設目標是,為世界的中國打造全國首座國際標準農產品交易中心。
  之所以這樣定位,簡單地說就是先認清中國的世界之最與河南的中國之最。
  中國的世界之最方面,如,世界最多的人口,蔬菜年產5.5億噸、人均消費423公斤,均居世界第一等。
  河南的中國之最方面,如河南是中國第一產糧大省,1/4“強麥”生產于此,為中國國家級糧倉所在地,鄭州商品交易所為中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是全國三大期貨交易所之一,還是全球第五大糧食期貨交易中心。河南省人口與農民工勞動力為全國第一等。
  楊智為說,鄭州是古中原與新中國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的樞紐和全國農糧交易與市場分撥轉運的中心,鄭州市與鄭州人必須為世界的中國,找到能起杠桿作用的商品流通的支點,作為建設的原動力。這個支點就是在鄭州打造全國首選的國際標準農產品交易中心。
  對于占地3000畝的鄭州國際(臺灣)物流園的基礎建設,楊智為說,包括各大類農產品,如蔬菜、水果、漁產、禽類、肉品、活體牲畜(如牛、羊、豬))的批發拍賣電子交易廳;大型與足量的低溫冷凍冷藏庫及氣體調控保鮮流通設施;自動化天車運轉與快速進出貨物流籠及卡車調度裝卸系統;供貨商、進出人員、來賓與觀摩者的交易廳和活動場所等。
  楊智為說,該物流園以中牟縣的91.7萬公頃耕地、58萬農民、15.5萬農戶、168個專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做強15個品項,以形成規模經濟和市場占比第一的產業態勢,進入國際標準農產品交易中心等。
  (LC歐亞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世界華商聯合會副理事長、俄羅斯中國總商會副會長)
  跳開鄭州看鄭州,走出鄭州興鄭州,國內境外譽鄭州,天下無處不鄭州
  我的祖籍在河南。
  作為黃帝的鄉親和子民,我感到頗為榮幸,也使我暗自發奮,要在余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爭取能為自己的祖籍地做點什么,以告慰先祖,報效故鄉。
  鄭州都市區作為神州中原龍興之地,古往今來自是不乏世人關注的目光。
  我只想以自己幾十年從政、經商和境外創業的實踐和感悟,為鄭州都市區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談點比較另類的拙見,概括起來就是28個字:跳開鄭州看鄭州,走出鄭州興鄭州,國內境外譽鄭州,天下無處不鄭州。
  林澍德解釋說,這些觀點通俗一些說,一是發展思路不能僅僅局限于鄭州本土狹隘地考慮問題,最好能站在河南全省、中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和廣度,以更新的角度、更寬的思路、更高的梯度和更廣的領域來看待、謀劃鄭州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
  二是不必僅僅拘泥于鄭州本土搞事業、做文章,因為本土畢竟資源有限、空間有限、機會有限,應當讓鄭州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在本土開花結果的同時,盡可能依托本土更多地走出鄭州,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去求發展、搞合作。
  三是“走出去”之后,在境內域外充分依靠早先已經“走出去”的老鄭州人的作用,發揮鄭州企業、鄭州組織的勤勞智慧,施展黃帝故里的鄉魂民風,使鄭州的事業、鄭州的品牌、鄭州的效益有如中國之溫州人、世界之猶太人一樣,在國內外時時風生水起,處處光彩照人,屢屢開花結果。
  讓鄭州成為又一個溫州,讓鄭州的品牌美譽和宏偉事業在世界各地受到認可,受到贊譽,受到尊重,受到信賴,進而實現“天下無處不鄭州”的至高境界。
  (加拿大河南同鄉聯誼會副會長、玉杉科技公司經理)
  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黃帝故里所在地鄭州的快速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原經濟區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黃帝故里所在地鄭州的快速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實際上,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就是鄭州,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鄭州都市區的建設。
  薛寶玉說,我個人是做生物醫藥技術研發和生產的,屬于高新技術,鄭州都市區建設要定位在高的起點上,就要借助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來拉動經濟。
  就鄭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薛寶玉提了幾點建議:
  一是在市場化運作上進行積極探索。
  國外對美國硅谷的研究資料表明,美國硅谷的企業是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自主創新的高技術成果產業化。
  政府很少直接介入,而是通過制定各種適當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完善法律制度來推動硅谷企業的成長。
  二是把引入風險投資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三是注重產學研的結合。
  四是完善中介服務體系,促進創新要素的整合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五是實施有效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
  六是發展大量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七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塑造獨特的企業文化。
  八是加大本地政府對高新產業的扶持。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