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長大橋梁深水超大型沉井基礎施工成套關鍵技術研究

2011-4-25 13: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主要完成人 
  楊 寧 張 鴻 王 峻 肖文福 陳 策 張國志 殷海華 翟世鴻吉 林 楊炎華 李洪濤 劉建波 沈 剛 吳啟和 阮 靜 高正榮張照霞 楊云龍 盧中一 顧碧峰 黃 濤 周 暢 張向群 戴俊平向 劍 
  第一完成單位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參加單位 
  江蘇省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指揮部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項目簡介 
  本項目以泰州大橋中塔深水沉井基礎為依托工程,著重解決了深水沉井基礎在施工過程中浮運環境復雜、定位風險高、著床難度大、終沉難易控制和信息化監控系統等序列難點。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深水大型沉井基礎施工技術的空白,形成了深水大型沉井基礎施工與控制成套技術,提升了我國的建橋水平。 
  泰州大橋主跨為390m+1080m*2+390m的三塔連續懸索結構,中塔基礎為方形沉井基礎。基礎總高76m,其中鋼沉井高38m,其余為混凝土沉井。沉井標準斷面尺寸為 58×44m,四角倒角半徑為9.8m,其終沉刃腳標高為-70.0m,入土深度達55m。沉井施工區域水深超過15m,最大水流為 2.81m/s,常年受潮汐影響,且航道運輸繁忙。 
  中塔沉井基礎于2007年12月1日準確定位并精確著床,歷時9個月,于2008年9 月1日順利下沉至設計標高,比計劃進度提前3個月完工。 
  技術創新 
  本項目通過對“長大橋梁深水超大型沉井基礎施工成套關鍵技術”的研究,主要形成以下關鍵技術:深水、雙向流條件下大型沉井著床技術;深水沉井錨墩定位技術;大型深水沉井終沉控制技術。項目取得如下技術創新成果:深化分析研究了潮位、水流、河床沖淤變化規律和風、水耦合動力作用下沉井擺動機理,提出了抑振措施,首次研發了 “沉井鋼錨墩+錨系”導向定位和著床技術,攻克了深水沉井精確定位和平穩著床的世界難題;研發了大型沉井終沉控制技術,在掌握了不同清基、封底方案對沉井終沉精度控制影響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孔清基、分艙封底”的原則,成功防止了沉井突沉、超沉等現象;自主研發了信息化監控系統,首次對施工全過程沉井的幾何狀態、錨纜受力狀態、水下地形等進行實時可視化監測,通過分析和預測,及時調整幾何狀態,確保了超大型深水沉井精準平穩到位。 
  應用情況 
  研究成果在泰州大橋中塔沉井基礎建設過程中得到成功應用,使沉井基礎提前3 個月下沉到設計位置,比樁基礎方案節省投資上億元。 
  隨著我國橋梁建設向寬闊水域、外海發展,大跨度橋梁建設規劃越來越多,相應橋梁區域地質條件復雜且水深,基礎施工難度增大。沉井基礎以其獨特的優點在今后大跨度橋梁基礎建設領域將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根據我國交通發展總體規劃,本世紀前期我國公路建設將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這將需要修筑很多跨越江河、海灣的橋梁工程。如國道同江至三亞線就有五大跨海工程:渤海灣跨海工程、長江口越江通道工程、杭州灣跨海工程、珠江口零丁洋跨海工程、瓊州海峽工程。 
  這些特大型跨江跨海橋梁工程的成功實施,面臨著一系列技術難題的挑戰,其深水基礎的設計和施工是制約大橋建設成敗的關鍵。隨著特大型深水沉井基礎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的開展及其成果的成功應用,由其總結提煉出的“集沉井定位方法系統、浮運、著床、防擺措施、接高下沉、終沉控制、下沉監測控制等特大型深水沉井施工與控制關鍵技術”,必將為以上眾多即將建設的大型橋梁下部結構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鑒。 
  社會效益 
  研究成果為泰州大橋中塔沉井基礎提前3個月終沉到位提供了技術保障,采用半剛性錨墩定位系統代替傳統的定位施工方案,縮小了施工水域,減少了沉井施工對長江航道的影響,同時該定位系統減緩了墩位處河床局部沖刷,減輕對下游江水造成的污染。該項成果填補了國內深水沉井基礎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的空白,為我國正在修建的大跨度橋梁和規劃中的跨海大橋提供技術支持,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不可忽視的作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