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質量追溯有點難!
2011-4-24 14: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因為買菜的事兒,柴大姐和丈夫最近鬧了點兒小別扭。
柴大姐是北京西城一家公司的白領,因為工作比較忙,平時買菜的事兒,更多地落在丈夫頭上。但丈夫又是個不拘小節的人,對蔬菜的品質、產地等很少進行細致的觀察和詢問。“據說最近有些大葉類蔬菜有核輻射的危險,你怎么還買菠菜?”柴大姐看到丈夫買回的菠菜,不由得一陣埋怨。丈夫卻說,商販說這些菠菜產自大棚,不會有核輻射。
但商販的話是否靠得住?從小生活在城市的柴大姐因為不了解菠菜的生長過程,心里也沒底。又因為沒有辦法查詢蔬菜的具體來源,所以柴大姐和很多消費者一樣,面對部分地區“核輻射菠菜”之說,選擇了“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所有的菠菜,統統不買、不吃。
這當然苦了很多菜農。
“蔬菜質量還能追溯?”
“蔬菜質量還能追溯?”當記者問及是否知道蔬菜質量如何追溯時,在超市買菜的韓建坤反問了一句。她說自己買菜更多的是注意蔬菜的賣相、價格。“雖然偶爾也問問蔬菜產自哪里,但從來沒有把產地作為一個問題來思考。”蘋果是煙臺的好、橙子是贛南的好、桃子是平谷的好,但蔬菜不像水果,不同地區的大白菜口感并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因此,也沒注意過蔬菜的產地。”韓建坤說。
誠然,韓建坤說的口感只是涉及蔬菜產地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質量。日前,北京、天津和河南種植的菠菜檢測出微量放射性碘-131,雖然尚未對人體構成危害,但消費者也不禁有些擔心,甚至有的干脆不買菠菜了。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有良好的蔬菜質量追溯體系,能夠方便地查詢蔬菜的產地,至少很多菠菜不會受到“連累”。
記者在北京的一家家樂福超市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他們紛紛表示很少注意蔬菜以及其他食品的質量追溯問題。家樂福門口,食品安全公示系統前門口羅雀,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
不過,記者注意到,也有消費者開始注意到食品質量追溯的問題了。在超市買菜的小張對記者說:“我知道不同產地的蔬菜,質量和營養是有區別的。但因為沒有追溯體系,只能聽菜販的一面之詞,我覺得這不完全可信。”
小張的話,也讓記者想起了去年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在“毒豇豆”事件發生后,記者在菜市場詢問商販販賣的豇豆產自哪里?商販夸張地說:“海南的,口感好,營養高。”而當記者質疑海南豇豆有毒時,商販馬上改口說,他批發的海南豇豆“已經賣完,現在的是山東豇豆”。
看來,蔬菜質量難追溯的原因,除了消費者意識薄弱之外,還缺乏一個完善的體系。
“那得多大成本?”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在去年10個城市試點蔬菜質量追溯體系的基礎上,今年將再增加10個。那這些“大城市”的食品質量追溯現狀是怎樣的呢?“我們的產品大部分供太原的大超市。”山西省絳縣東錄大粒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俊武說,其合作社的櫻桃在供給超市前,都會有“記錄”。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超市能夠追溯到合作社。但這種“記錄”是人工操作,速度慢、容易出錯。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合作社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會員,而超市的“記錄”只到合作社層面。也就是說,如果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只能追溯到合作社,卻分辨不出是哪家會員的產品。
記者問:“有沒有想過要用條碼來追溯?”陳俊武說:“那得多大的成本啊!”
陳俊武告訴記者,為了多賺取利潤,農民會盡可能壓縮成本。如果用條碼來追溯,固然能更好地保證食品質量,可是這種技術的成本太高;況且,這方面國家沒有任何補貼,只能由農民來承擔。
進入北京的蔬菜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尷尬。在新發地從事了多年甘藍批發生意的張相紅告訴記者,他每年在邢臺購進大量的甘藍,然后到新發地銷售。因為甘藍是在不同農民手中購買的,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很難找到問題甘藍的生產者。
張相紅表示,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一旦流入市場,就很難找到問題的源頭。“不過這個問題不用擔心,現在甘藍的品種很好,極少出現病蟲害,也就不可能有農藥殘留。質量應該沒有問題。而且有的時候,質監部門也會抽查產品質量。”
但韓建坤難以同意張相紅的說法。韓建坤說,他河北定興的老家,幾乎家家戶戶種土豆,收獲之后直接賣給批發商,幾乎沒有任何檢驗。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質量保證機制。
“這臺機器我也不會用。”
據專家介紹,蔬菜的質量追溯體系,在大型超市有良好的基礎。因為大型超市一般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有良好的資金基礎、優越的技術條件。尤其是近兩年來,“農超對接”政策的實施,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也有利于追溯體系的建立。
但據記者實地調查,超市蔬菜的質量追溯,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記者在北京石景山萬達家樂福超市,看到擺放有一臺“食品安全公示系統”的機器。遺憾的是,記者在該機器前等候了將近40分鐘,卻沒有消費者前來查詢。
于是,記者購買了一些食品,準備親自體驗一下這臺機器的功能。機器的首頁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法規條文、專家建議、安全查詢、新聞資訊。當記者把所購買食品的條碼輸入查詢系統時,顯示的結果卻是“沒有您所要查詢的商品。”
記者帶著疑問找到了家樂福的工作人員,誰知工作人員的解釋是:“我不會用”、“這臺機器很少有人使用”。
又等待了10分鐘,終于有一位消費者拎著一桶花生油來查詢。在得到與記者同樣的答案后,這位消費者無奈地離開了。
陳俊武說,超市的條碼系統,是記錄產品進入超市之后的信息。而之前的生產、物流信息,還是很難追溯。“一個超市賣很多農民生產的很多產品,要實現條碼的追溯,太難了。除非實現規模生產。”
可喜的是,在北京石景山的一家物美超市,記者購買了可以全程追溯的“美人峰”贛南臍橙。在追溯體系中輸入代碼后,顯示其“噴農藥一次”、“澆水兩次”、“施肥一次”、物流信息是“從江西到北京”。雖然這些信息很籠統,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但畢竟,這已經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