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從水運大省邁向水運強省
2011-4-2 13: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可別小看這一個拖頭,它可以拖帶10艘千噸級貨船組成的拖駁船隊,運量相當于4列火車,500輛20噸的大貨車。”3月24日,在京杭大運河沿線采訪時,省航道局工作人員指著航行經過的拖駁船隊向記者介紹。 當天,國家內河高等級航道“十二五”期建設啟動儀式在湖北、江蘇、廣西同時舉行,標志著長江等內河水運“國家戰略”正式啟動。
省交通運輸廳航道局局長董文虎說,“國家戰略”啟動,將為江蘇內河航道建設帶來新一輪機遇。
綠色水運,開辟經濟社會發展“黃金水道”
橫貫東西的長江,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江蘇內河水運的主航道。
運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國家戰略”的啟動,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低調的“綠色水運”。據測算,在資金投入方面,形成同樣的運輸能力,航道、鐵路、公路的基建投資比例為1∶3∶7;在運輸成本方面,水路僅相當于公路的1/7、鐵路的1/3。
事實上,瀕江臨海、河湖密布的江蘇,素有舟楫之利,平均每年完成的水路貨運量和周轉量分別占全省社會運輸總量的1/4和2/3以上。特別是在煤炭、礦建材料運輸方面,水運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每年都要承擔全省煤炭消耗量的六成、礦建材料的八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世界范圍看,大江大河均是重要的經濟增長軸。我省也不例外。統計表明,江蘇沿江經濟帶完成的GDP占全省的80%、進出口總額占全省的95%,這其中,運量相當于目前滬寧鐵路運量11倍的長江水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航道建設做“加法”,物流成本做“減法”
河流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水運優勢,就需要在航道建設上下功夫。
以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為例,長期以來,因航道淤淺、橋梁低矮,堵擋斷航事件屢屢發生,增加了大量的時間和物流成本。
“十一五”,江蘇投資100億元對京杭大運河進行改線擴容。至去年底,蘇北運河經過6年建設,全線達到二級航道標準;蘇南運河常州段等部分地區率先達到三級航道標準。“二級航道,意味著2000噸級船舶可全天候通航,這是國內僅次于長江的高等級航道;而三級航道,則可以滿足千噸級船舶通航條件。”省航道局萬江波解釋說。
走蘇南航線已20多年的淮安船民李加艾告訴記者,航道改造前,一到鎮江就要打聽常州段的情況,怕堵啊。而說起新運河,鹽城船民陳長林滿臉笑意:“新運河里‘三幫來三幫去’都不用擔心,相當于高速公路6車道。”
得益的何止是行船人?對于沿河企業而言,航道建設“做加法”,直接帶來了他們物流成本“做減法”。淮鋼特鋼儲運處處長項煥斌告訴記者,蘇北運河三改二后,可通行的船舶從千噸以下的小船換為2000噸大船,港口作業的效率提高了20%,每年節約費用達300多萬。更讓他們驚喜的是,大船清倉時物料損耗也大大低于小船,“這方面節約的錢,估算一年可達1500多萬!”
機遇疊加,江蘇內河航道建設將提速
近年來,江蘇將加快和加強內河水運發展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省政府專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十一五”期間,全省除長江以外的內河航道建設投資首次突破150億元。
不過,目前江蘇內河航道基礎設施供給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航道仍處于天然狀態,特別是高等級航道所占的比例偏低。據預測,2015年江蘇內河貨物運輸量將達到6.7億噸。加快發展內河水運,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期盼。
“十二五”開局,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進入實質運作;長江等內河航運“國家戰略”正式啟動。這雙重機遇的疊加,必將助推江蘇內河航道建設駛入快車道。我省明確,到2020年建成以長江、京杭大運河為主軸,以三級航道為主體的“兩縱四橫”3455公里高等級干線航道網,實現千噸級船舶通達所有省轄市。
一幕水運大省向水運強省蝶變的大劇,正在江蘇大地激情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