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約談物價一樣重視公路亂收費
2011-4-17 22: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新京報報道,記者跟隨一輛物流大貨車,從成都出發,途經陜西,河南,河北,歷時37個小時抵達北京。一路下來,大貨車單程從成都到北京,收運費1萬元,耗油共6250元,高速收費4775元,罰款400元。成本共11425元,虧所了千余元。
根據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投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多于建國頭50年投資的總和。各地方政府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銀行貸款和引進商業資本,帶來了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的奇跡。然而,收費公路的管理混亂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公路上公開的毒瘤。
路橋建設負債到底是多少,并且建設的時候需要多少,一直是個讓人摸不透的數據。信息不能公開,路橋收費成為一個交通建設的頑疾。結果陷入在“建設—無止境收費—永遠還不清債務”這樣的怪圈中。
過路費之所以如此貴,便是借口“路橋建設的巨額負債,高速公路的虧損率”為依據的。同樣讓民眾不得不困惑:這么高的過路費,到底用在哪里了。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后,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得解決:按照相關規定,經營性收費公路收費年限,一般不超過30年,但擺在面前的事實是,媒體報道高速公路虧損率高達36.4%情況下,30年的期限可能還會被無限期的拉長。
再者,收費標準不一,收費者肆意而為,使得本來不透明的事實變得更復雜了。一般收費的標準,都是按照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工程投資總額,其投資的組成情況;擬批準的收費年限;資本市場的變化趨勢和銀行貸款利率變化的趨勢;地區經濟發展的水準,車主行駛高速公路得到的效益,社會承受能力等等。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當初的借債應該能還得清了,而且以后發展交通事業,也不會再依靠收費還貸的方式了。但現實還是給理論上的事實沉重的一擊。
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反思,當前的交通建設模式是否合理,公路的公益屬性是否被掩蓋了。同時,對于路橋的收費,有多少用于還貸,有多少流于其他領域,都應當公開出來,讓過路者能夠明明白白、放放心心地交費。
值得慶幸的是,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提了三點建議。她認為,現今的收費公路導致企業運輸成本過高,應盡快降低高速公路收費標準,讓收費標準回歸到合理的位置,并加大政府財政對修建公路的投入,使公路回歸它的“公益性”。就像發改委約談物價一樣,重視起來,確切地給出一張時間表。如此,方能遏制“建設—無止境收費—永遠還不清債務”這樣的怪圈,也不至于讓腐敗在公路收費中繼續蔓延了!跬鯊╋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