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煤炭儲備基地建設不宜遍地開花

2011-3-6 15: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李金峰
建立國家煤炭儲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而且從市場角度講,短線會增加社會庫存量,對市場有一定拉動作用。
    目前,我國的煤炭儲備基地建設正在啟動之中,北京、山西、山東、湖北、江蘇、安徽、遼寧等地紛紛提出了建設煤炭戰略儲備基地的規劃。部分煤炭儲備基地項目已開工建設和已建成投入運營。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研究所近期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我國的煤炭儲備基地建設,不僅僅是煤炭調入地區,部分煤炭調出地區也對煤炭儲備基地建設充滿熱情。
    在我國,由于煤炭生產和消費的逆向分布、特別是開發中心的逐步西移,導致煤炭運輸距離不斷延長,影響煤炭供應安全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日益增長。建立煤炭儲備制度,構建全國范圍的煤炭儲備體系,在重點消費地區建設煤炭儲備基地,對應對突發事件和極端氣象災害,確保煤炭供應的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且正日益受到國家、地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建立國家煤炭儲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而且從市場角度講,短線會增加社會庫存量,對市場有一定拉動作用;長期來看也對于穩定市場、化解區域突發性供需矛盾、化解煤電之爭具有積極作用。國家發改委為應對特殊時期的“煤荒”,提出將加快推進煤炭應急儲備工作,加快建立國家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并擇機儲備,引導、帶動和規范地方儲備和企業儲備。
    然而,煤炭產品的基本特性,決定了煤炭儲備制度、儲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比較各地區煤炭儲備基地建設規劃與思路的結論表明,為確保我國以煤炭儲備基地為中心內容的煤炭儲備體系的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并實現最終目標,有必要對諸多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思考。
重視鐵路運輸條件改善的影響
    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均高達70%左右,是我國的基礎性能源。北富南貧、西多東少是我國煤炭資源分布的總體特點,煤炭的賦存量與生產力分布的逆向特征,決定了我國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將長期維持。建設暢通的和布局合理的運煤通道是平衡我國煤炭供需矛盾的關鍵所在。
    2008年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鐵路網要擴大規模,完善結構,提高質量,快速擴充運輸能力,迅速提高裝備水平。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均達到60%,運輸能力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實施情況,初步估計到2015年,伴隨我國鐵路客運網絡的基本形成,全國鐵路貨運能力緊張的局面將有可能得到有效緩解。到2020年左右,全國鐵路貨運能力緊張的局面有望得到實質性改善,運輸能力緊張的矛盾隨之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運輸能力不足,尤其是鐵路運輸能力的瓶頸制約,是造成部分地區煤炭供應緊張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煤炭儲備基地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鐵路運輸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制約強度的不斷弱化,必然導致部分地區煤炭儲備基地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也隨之降低。不言而喻,在運輸能力充裕的前提下,保持煤炭資源的原始狀態,是最好的儲備方式。
儲備基地規模以適度為目標
    綜合考察各地區已發布的煤炭儲備基地建設規劃,儲備基地規模動輒1000萬噸、2000萬噸甚至5000萬噸,令人振奮,也令人擔心。儲備規模似乎成為了一項評價儲備基地優劣的重要指標。
    建設煤炭儲備基地,主要目的在于應對突發事件,以備不時之需,從而確保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基于此,煤炭儲備基地建設,歸根結底應以市場為導向,強調煤炭儲備基地的“應急性”功能和“季節性”功能,并據此合理確定和控制儲備基地規模。以適度為目標,切忌盲目貪多求大,最大限度降低儲備風險,防止儲備基地成地方政府或企業的經濟負擔。
    同時,與重點消費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其煤炭儲備能力和設施,從而形成集中儲備與分散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模式。不但有利于把煤炭儲備的“應急性”功能和“季節性”功能落到實處,提高煤炭儲備的針對性,而且有利于降低儲備成本,提高儲備基地的經營效率。
    配套建設配煤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煤炭儲備基地,立足于區域市場,面對不同用戶,配套建設滿足市場需求的配煤設施和配煤能力,是落實“應急性”功能和“季節性”功能的重要基礎條件。
抓住重點地區合理規劃布局
    與糧食、石油存在本質區別,煤炭儲備是一個復雜而困難的問題。裝卸、養護等費用將對煤炭成本產生重要影響,過短的儲備周期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明確的是,煤炭儲備基地作為一個經濟細胞和煤炭產運銷的一個環節,不但要具備生存能力,而且必須具備發展能力。長期依賴補貼不是、也不可能成為煤炭儲備基地的理想發展模式。實際上,受制于煤炭產品對裝卸、養護等費用的高度敏感性,稍有不慎,煤炭儲備基地極有可能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和煤炭企業的包袱;換言之,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合、都有必要建設煤炭儲備基地。
    以煤炭儲備基地為基礎的煤炭儲備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安排,綜合考慮區位、資源、運輸、市場、進口等相關因素,合理布局,抓住重點地區而不是遍地開花,循序漸進而不是急功冒進,無疑是明智而合理的選擇。
    我國傳統的煤炭調入地區無外乎華東、華中、華南各省(市)區,川渝等地區煤炭調入量也呈明顯增長趨勢。顯而易見,煤炭儲備基地的選址,應重點關注這幾個煤炭調入區域。
    綜合比較華東、華中、華南各省(市)區及西南川渝等地區的資源、區位、運輸、進口等相關因素的現狀及未來演變趨勢,在華中及西南川渝等地區建設煤炭儲備基地具有更加充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方面,華中、西南地區煤炭資源較少,且開采條件差,煤炭供需缺口呈現不斷擴大的明顯趨勢。湖南、四川、重慶煤炭資源相對較多,煤炭產量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三省市煤炭開發強度較大,后備資源不足,煤炭調入量日益增加。湖北和江西煤炭資源少,產能小,難以滿足省內需求。湖北煤炭產量僅1000萬噸左右,多為高灰高硫煤,而年消費量和調入量均超過1億噸;江西年產煤炭3000萬噸左右,多為中低熱值煤,年調入量也高達3000萬噸左右。
    另一方面,直至目前華中和西南地區仍時常面臨由于運輸瓶頸及其他突發事件帶來的煤炭供應緊張局面。與其他地區不同的一個突出特征,是華中、西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江西等省(市)區,普遍水電比重較大,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在湖北和四川,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超過了60%。在與火電形成較強互補性的同時,受水電明顯的季節性影響。火電用煤也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征,導致消費強度不均衡,給煤炭供給和運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即使運輸條件得到改善,仍難以克服因其水電比重大、消費強度不均導致的季節性煤炭供應緊張矛盾。
    第三,華中和西南各省(市)區,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及品質普遍較差,開發成本、利用成本高,特別是高灰高硫煤炭的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巨大,市場空間受到極大限制。建設煤炭儲備基地,通過調入部分優質煤炭與當地的劣質煤炭產品配合,不但有利于緩解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而且有利于促進地方劣質煤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帶動其煤炭工業的發展。
    第四,在華中和西南地區建設煤炭儲備基地,可依托和發揮長江的水運能力優勢。以華中、西南為基地,通過綜合當地煤炭資源、煤炭生產、重點用戶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煤炭儲備網點布局、規模及配煤功能建設,達到進一步向長江下游拓展市場空間的目的。
    第五,在華中和西南地區建設煤炭儲備基地,儲備網點的布局應力爭形成兩個中心。一是以重慶為中心,輻射四川,形成西南地區煤炭儲備體系;二是以湖北為中心,沿長江布局,通過鐵水聯運,輻射湖南、江西等市場,提高“兩湖一江”煤炭供應能力,形成華中地區煤炭儲備體系。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研究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