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2011-3-4 23: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問題,直接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整體需要和長遠規劃。經濟發展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戰略目標,考驗著一個地方的發展能力。作為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增強經濟風險抵御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直接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路徑、發展質量,其不僅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結構、質量、效益、分配等質的變化。
多年來,玉溪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市情認識,完善發展思路,創造性地執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實施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的生態立市、煙草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文化和市戰略和“三優一特”經濟發展思路,堅定信心,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和推進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建設、滇中經濟區和昆玉一體化發展,以變革促轉型、從危機看生機,沉著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自然災害影響,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轉變發展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走開放、引進、盤活、爭取的路子,圍繞煙草、礦電、旅游文化、食品加工、紙制品及印刷包裝、建筑建材、生物制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進一步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產業、扶持新興產業,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快三產,三次產業比重由2008年的10.8∶62.1∶27.1調整為2010年的10∶59∶31,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推動玉溪經濟在重大挑戰下主動變革,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塑造新的發展動力,玉溪經濟成功實現止跌、回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代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之路。
依托生態優勢,構建生態體系,爭做生態文明排頭兵
玉溪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不動搖,把生態建設作為推動玉溪科學發展的重要生產力來抓,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來抓,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著力構建科學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城鄉協調的人居環境體系、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和繁榮穩定的生態社會體系,加快推進“三湖”生態城市群建設,加大以撫仙湖保護為核心的“三湖一庫”水污染綜合防治,“因湖立策、治湖為先、治湖為本、湖清民富”理念深入人心。按照“一退夠、二調優、三保護”要求,實施清水產流機制,加快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創建環湖文明走廊工程,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撫仙湖、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母親湖,多給子孫后代留好處,把撫仙湖I類水質一任一任傳下去。發揮星云湖—撫仙湖出流改道、聶耳文化廣場、玉溪大河抗旱防洪水系綜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項目作用,改變星云湖、撫仙湖水的千古流向,截斷星云湖每年4000多萬立方米劣V類污水對撫仙湖的污染,實現出流改道、九龍池、東風水庫三水歸流,城市因水而更加靈動。實施中心城區三年交通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綠色玉溪植樹行動、東風水庫除險加固暨路壩合一工程、中心城區防洪水系等重大工程,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52%,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16平方公里擴大到2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聶耳文化廣場為中心的20平方公里生態文化區,全市城鎮化率由32.2%提高到38.3%,現代宜居生態城市雛形日益凸現。
依托產業優勢,調整優化結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玉溪始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四超”,即非煙工業產值超過煙草;地方工業總產值超過中央省屬工業產值;礦電產業產值超過煙草;重工業產值比重超過輕工業。“十一五”期間投資429.3億元,促進工業技術改造創新,已建成國家、省、市技術中心22個,培育了藍晶科技、沃森疫苗、維和制藥、愛西貝特等44戶省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了1個中國名牌產品和36個云南省名牌產品。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卷煙及配套產業、礦電產業、生物制藥產業、裝備制造業、新能源及新材料產業、食品加工業、紙制品及印刷包裝產業、建筑建材業等八大產業,在全省擁有較大影響力。其中,礦電產業貢獻地方財政收入突破7億元,成為新的支柱產業;以沃森為代表的13戶生物制藥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數控機床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依托藍晶科技、云錫同樂、太標太陽能、匯龍科技,建成了以光熱光電為重點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促進食品加工提檔升級,宏斌“小米辣”全國知名,“玉林泉”成為國字品牌。成功引進昆鋼、云錫、云銅、云天化、云電、泰國TCC、法國摩迪等一批重大戰略合作伙伴,建成了“四礦一電”體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十一五”期間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全市淘汰小煉鐵高爐33座383萬噸、小水泥立窯70座498萬噸,關閉影響環境的礦山礦點51個,發展清潔生產企業132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0%。走出了一條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依托基礎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依托烤煙建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擴大烤煙、油料、花卉、水果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烤煙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蔬菜品種結構向高檔、特色和無公害方向調整。積極抓好農業科技園、農業示范園建設,發揮對農業生產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生產,51戶醬咸菜加工企業的92個產品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提高花卉種植質量,打造了“中國紅”等玉溪花卉品牌。加強良種引進改良和推廣,積極培育養殖小區、專業村和規模養殖戶,畜牧貼息貸款由1億元增加到1.5億元,促進畜牧業平穩較快發展。認真落實“農機具下鄉”政策,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實施“品牌興農”戰略,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實現農業組織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面對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市累計投入抗旱資金4.4億元,確保大災之年農民增收、社會穩定。農業增加值完成67.5億元、增長4%。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收購煙葉207.1萬擔、收購金額達15.2億元;畜牧業實現產值47億元、增長10.8%。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發展;花卉種植面積5.97萬畝,產值13.7億元、出口創匯4941.38萬美元,產值、出口創匯比2009年分別增加1.8億元、995.74萬美元,增幅為15%、25%;種植業產值66.2億元,其中蔬菜產值達到20.69億元,占種植業比重達31.25%。
依托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市委、市政府把玉溪的發展同區域合作緊密結合起來,主動融入橋頭堡建設,積極推進昆玉一體化,努力形成昆玉“同城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帶動周邊。玉溪始終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既引進了許多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為玉溪融入橋頭堡建設提供了經濟支撐、產業支撐、基礎支撐,又加大了外向型經濟發展力度。目前,有20多個類別60多個商品品種出口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美國、英國、日本以及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玉溪投資興業,增強了玉溪橋頭堡建設的對外開放活力。
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富集優勢,加大旅游文化產業培育力度,抓住先行先試機遇,全力推進撫仙湖—星云湖生態建設與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大項目帶動突破,一批高端旅游重大項目正在實施,加快現有旅游文化產品提檔升級,促進旅游文化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164.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5億元、增長19.5%。
加快編制實施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城鎮經濟和骨干交通網,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和引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建立多功能、多品種、多形態的交易市場,建成一批擁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商品出口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樞紐基地以及完善的、網絡化的區域內部物流體系。
始終把增投資、擴消費作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來抓。2009年和2010年,全市圍繞工業、公路、鐵路、農田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相繼突破200億元和300億元大關,“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1000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2.7倍,年均增長24.3%,增速比“十五”期間提高11.8個百分點,有力地拉動了全市經濟增長。不斷優化改善城鄉消費環境,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6億元,年均增速由“十五”初期的3%~4%提高到17%,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依托制度優勢,高度重視民生,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玉溪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狠抓社會管理,將民生工作制度化、保障化。2010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7億元,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萬人,5300名特殊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關閉破產國有、集體企業和瀕臨破產困難企業的2109名退休人員全部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安排受災群眾生活救助資金6253.1萬元。發放信貸扶貧資金6500萬元,大龍潭鄉整鄉推進扶貧、263個整村推進扶貧、2000人易地扶貧、17個革命老區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市級財政投入9167萬元實施彝族山蘇支系特困人口安居工程建設。完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648戶。“兩基”指標基本達到國檢要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81萬名小學生、初中生全部享受政策優惠,山蘇支系中小學生實現全免費教育,完成中小學校排危8萬平方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由人均100元提高到人均140元,參合率達94.57%。實施農村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農家書屋375個,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年底可全部投入使用。高度重視綜治維穩信訪工作,工作經費按省定標準列入財政預算。堅持領導干部大接訪大下訪,對42件突出矛盾糾紛實行市縣領導牽頭包案責任制,安排專項資金274萬元解決特殊疑難信訪問題56件。扎實推進新一輪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禁毒防艾,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