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統籌,藍色經濟異軍突起
2011-3-31 15: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今年1月4日山東“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后,3月1日,國務院又正式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據悉,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也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議。“海洋經濟”一詞也由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升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
三大亮點 打造海洋經濟強省
隨著浙江海洋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由陸地轉向海洋,成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的先行先試者。
據了解,加快構建“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和建設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舟山群島新區),被確立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三大亮點。
為“海”而動,浙江海洋經濟的號角已經吹響。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依靠民營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經濟總量逐年攀升,2010年僅次于廣東、江蘇和山東,排在第四位,但資源和陸域小省的約束使傳統產業上升空間有限,制約了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專家表示,跳出有限的陸域空間,向海洋要空間、要資源、要財富,是浙江的必然選擇。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但海洋經濟在我國仍處于成長階段,發展現代海洋產業的空間很大。山東、浙江、廣東是國內經濟發達省份,海洋經濟的延伸將對我國經濟起到支撐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和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劉治彥曾參與沿海多個地方海洋發展的調研與規劃。他告訴記者,陸地向海洋發展,一是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向海洋獲取水產品、礦產能源等,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另一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沿海、沿江地區航運發達,城市密集,有利于優勢互補,更好地發展。
事實上,浙江省很早就開始關注海洋經濟,早在1993年浙江省第一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設海洋經濟大省,2003年第三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浙江雖然是海洋資源大省,卻不是海洋經濟強省。數據顯示,浙江的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84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2億元,約占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1/10。
根據浙江省制定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浙江以新的產業規劃為導向,突破當前轉型升級的困境,培養符合國家海洋戰略的產業。浙江計劃到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7200億元,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提高到15%。
根據《規劃》,浙江將打造“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為空間布局的海洋經濟大平臺,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區;在產業布局上以環杭州灣產業帶為北翼,成為引領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以溫州臺州沿海產業帶為南翼,與福建海西經濟區接軌;杭州、寧波、溫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過增強現代都市服務功能和科技支撐功能,為產業升級服務。
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陳敏爾表示,到2015年,這一區域內GDP將突破2.6萬億元,占全省的3/4,人均GDP達8.6萬元;海洋生產總值接近70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41∶53,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提高到15%。
海洋發展新格局將成為浙江新的增長極。此外,國務院要求浙江按照《規劃》確定的戰略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機制體制。并創新區域合作方式,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相關省市的對接合作。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資源短缺、陸地環境承載能力日益緊張等現實矛盾,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而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的出現將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完善沿海整體經濟布局,為沿海省份的經濟轉型提供一種新的嘗試路徑。
分工協作 做強中國海洋經濟
就在今年的1月4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兼顧海陸統籌的區域發展戰略。
根據此規劃提出的目標,至2015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業內人士稱,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共同點是打造現代海洋產業和保護海洋生態文明。不同之處在于,藍色經濟區以海洋科技教育為核心,浙江則把重點放在國際物流和開放開發上。
“我們要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浙江整體產業層次。”浙江呂祖善省長說,海洋經濟強省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上要有大突破,更要體現在經濟素質上有大提升。
據介紹,浙江省將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突出我國在原油、礦石、煤炭、糧食等重要物資儲運中的戰略保障作用。
豐富的深水岸線資源、地處我國T字型經濟帶核心區,是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服務全國的最大資源優勢,浙江將建設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和“集散并重”的樞紐港。
在發展現代海洋產業上,浙江打造國家級海洋先進裝備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制造基地、海洋能研究與開發基地、海洋休閑旅游目的地、大洋勘查技術與深海科學研究開發基地等,擇優發展新型環保石化、船舶、汽車、造紙、鋼鐵等臨港先進制造業,提升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國家發改委負責區域規劃的有關官員表示,“國家通過兩個海洋發展規劃把山東和浙江的沿海城市、產業、城鎮進行有效配置,避免沿海城市的盲目攀比和不良競爭。現在沿海地區有個現象是港口、生物、石化等產業重復布局,沿海省份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企業在優勢領域投資項目。”
“藍色經濟將是以海洋經濟為主體、以海陸統籌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業態。”梁小民告訴記者,海洋開發利用應該有一個國家戰略,沿海地區恰當分工協作,錯位發展,“這不能僅僅是企業的事情。”
海陸統籌 實施海洋發展戰略
“十二五”開局三個月以來,兩大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先后獲批,有業內人士認為,海洋發展戰略將是“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去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山東青島召開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啟動會議”。會議指出,要將山東、浙江、廣東三省作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目前,除《規劃》已獲批的山東、浙江兩省外,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也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議。
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15年位居全國之首,“十一五”期間,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7.8%,預計2010年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8000億元,約占全國1/5。“十二五”末期,廣東省將初步建成海洋經濟強省,預計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1.5萬億元,比2009年翻一番。
據了解,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該省“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按照廣東“十二五”規劃的構想,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將加強在海洋運輸、物流倉儲、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島開發、旅游裝備、游輪旅游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在此前召開的廣東省第六次海洋工作會議上,廣東省出臺了《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決定》,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廣東省海洋經濟GDP要占全省GDP的20%,初步成為海洋經濟的強省。
專家表示,海洋經濟區的批復不僅僅是個政策問題,這是中央在向地方經濟轉型表達出的一種戰略信號。沿海地區不要和中西部省份爭資源。因為沿海本身就有大量的海洋資源可以利用,我國區域發展要從陸地延伸到海洋,要做陸海統籌。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海洋經濟產值達3.8萬億元,占總GDP的比例已經達到9.7%。我國沿海省份,占全國大約13%的面積,集聚全國4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70%的財富。這其中,海洋經濟功不可沒。
國家發改委上述官員告訴記者,海洋經濟已經被納入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之中,與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提到同一個層面的高度,這主要是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陸域經濟向海洋經濟發展,堅持海陸統籌發展,培養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就是探索海洋綜合管理體制,目前涉海部門多,管理交叉和矛盾較多,理順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海洋局將從認真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加強海洋立法、推進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的體系建設、維護海洋權益、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拓展海洋發展空間和加強海洋文化建設六個方面入手,加速海洋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
以戰略性眼光看待海洋產業
國家海洋局本月初公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總體保持增長態勢。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22370億元,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16069億元;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20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11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258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和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告訴記者,海洋經濟最大熱點是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目前我國在深海技術、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海洋高新技術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近年來的發展重點是海洋生物技術、新能源、深海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船舶制造的尖端技術等。
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全球海洋僅天然氣儲備就達140萬億立方米,而海水溫差能、鹽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盡的綠色能量。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更是巨大。海水淡化也是人類飲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1/5的人口供水問題。
“為確保我國海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迫切需要提升我國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能力,建立起能夠及時反映海洋經濟結構、布局、增長方式及發展環境等方面的監測評估系統。”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說,發展海洋經濟,一是要做好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要做好海洋環境的保護。從國家層面統籌部署,同時要提供資金支持,開展高新技術的研究、專業人才的培養。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指出,當前海洋經濟基本以傳統海洋產業為主,高新技術轉變成生產力的比重顯得不足。因此,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必須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強海洋開發利用能力。此外還要加強海洋立法工作,完善涉海法律法規,重視對海洋基礎研究高層人才的培養。
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常德傳表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實質就是轉方式、調結構。要充分利用好寶貴的海洋資源,重點發展3個支柱產業,即海洋漁業、海洋加工產業和海洋服務業。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下一步要對海洋功能區劃作進一步的修編,使沿海海岸帶、海域、海港能夠更好地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科學用海、有序有度地開發;大力推動科技興海,特別是在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裝備等方面加強科技研發;推動海洋能的開發利用,包括海水的綜合利用;做好海洋預報測報,減輕海洋的災害;大力推進海洋經濟對促進經濟的整體發展,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優化結構。(李忠峰)
相關鏈接
如何發展海洋經濟,與各國自身特點有關。目前,全球的海洋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
美國模式:大陸立國,海洋突破
美國是最早開展海洋經濟相關理論和方法研究的國家之一。1999年美國成立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國家咨詢委員會,并實施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NOEP)。
由于大陸經濟的發達,美國對于發展海洋經濟,非常注意保護性發展。而本屆奧巴馬政府,則非常注重再生能源產業。奧巴馬在2010年制定的預算中,將美國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增加了一倍。而據美國電力研究機構預計,水動力的能力來源將會在未來滿足10%的美國能源需求。
美國的海洋經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美國政府直接出面領導海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工作,據相關報道,美國政府現有研究與開發實驗室700多個,聘雇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美國的3/5,政府每年的投資達到了270億美元。在密西西比河口區和夏威夷,美國開辦了兩個海洋科技園。前者主要從事軍事和空間領域的高技術向海洋空間和海洋資源開發的轉移;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實驗室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熱能轉換技術的開發和市場開拓,同時從事海洋生物、海洋礦產、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技術產品開發。
日本模式:陸海聯動,全面開發
日本陸地國土狹小,而海洋經濟,則需要大陸的依托,為此,日本的一個特點,就是陸海聯動,以大型港口為依托,以拓寬經濟腹地范圍為基礎。
日本在建立近海產業集聚區之前,陸地原有產業區的發展,已經先行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依托海洋發展的產業,起點本身就很高,且與陸地原有產業連為一體,陸海產業的現代化互為依托。大陸經濟成為海洋經濟的腹地,海洋經濟成為大陸經濟的延伸。而這種模式,很容易形成產業聚焦,目前,日本已經認定19個地區建設產業集群,形成了多層次的海洋經濟區域。
由于先天不足,海洋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其全體國民開發海洋的意識非常強烈。其開發戰略可以總結為“向縱深推進、全方位開發”。
海洋開發主要指兩個方面,即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技術開發。近年來,日本已形成了近20種海洋產業。構筑起新型的海洋產業體系。其中,港口及海運業、沿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等四種產業,已經占日本海洋經濟總產值70%左右。其他的如土木工程、船舶工業、海底通訊電纜制造與鋪設、礦產資源勘探、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藥、海洋信息等等,也都獲得全面發展。
日本非常重視海洋科技的發展,海洋科技開發領域也隨之不斷擴大,并在海洋環境探測技術、海洋再生能源試驗研究、深海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階段成果。
新加坡模式:以港興市,工業為輔
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自由港,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東西方向海運的全球樞紐。這種地位,使新加坡成為全球最具戰略地位的航運港口。全球有超過600個港口與新加坡通航。
貿易的興盛,使新加坡港口運輸發達。同時,物流業所占比重日益重要。目前,物流業成為新加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GDP貢獻超過8%。
新加坡剛崛起時,還是以工業立國。后來建立了輕工業基地。十年左右的時間,新加坡就迅速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
同時,新加坡加大了對于臨港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作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蜆殼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時至今日,新加坡形成了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旅游服務業等幾大支柱產業。而在新加坡的產業比重中,工業已經退居次位,港口運輸、旅游等第三產業,則成為第一大產業。(李忠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