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海爾”看“總部經濟”
2011-3-28 10: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25日,“海爾—佛山(三水)市場創新產業園”破土動工。據海爾方面介紹,該產業園集“制造、物流、服務”于一體,是海爾集團在全球的第18個工業園,也將成為海爾集團華南地區總部基地和出口基地,投資約100億元。三水官方稱,這是三水區招商引資歷史上投資額度最大的項目、其總部經濟輻射模式也最為顯著。
此前,海爾投資佛山三水一事,就已經在珠三角乃至全國引起了關注。盡管此項目的落地,令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三水人民精神大振,但仍有不少發達地區的官員和企業家對此仍感到不屑,較為一致的看法是,100億元的投資體量雖然不小,但三水依然是在走珠三角十幾二十年前的老路。海爾的主腦——— 研發與銷售端仍遠在山東青島,三水項目不過就是海爾在華南的一個“生產基地”。其所稱謂的“總部經濟”,仍然只能算是“打工經濟”。
圍繞該項目是“打工經濟”還是“總部經濟”的爭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在全國各級黨委政府都在致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今天,被疑為“穿新衣走老路”的三水可能備感委屈。更為關鍵的是,在大招商、招大商的新一輪發展機遇面前,對引進項目的科學甄選,關系到一個地區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然而在眾說紛紜之中,我們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什么是“總部經濟”,什么是符合當前發展階段的“總部經濟”。
“總部經濟”一詞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在國內首次提出,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集聚效應。
然而,在新技術條件下,“云計算”、“云會議”的發展,使總部經濟的概念遭遇挑戰———過去集中大批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的總部在理論上可以不再存在,未來的國際化企業也不再以規模龐大的總部,數量眾多的辦公室群體為榮,而是鼓勵員工利用先進技術,貼近市場、貼近制造地辦公,分散在全球的科研、管理人員通過視像會議就輕松聯系。這樣可以大大地減少商務旅行,節約成本,使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包括海爾在內的許多企業巨頭,在全球戰略的布局中,開始在不斷細分的市場當中布局,形成集品牌、管理、市場、物流、制造等“多位一體”創新體系,以滿足不同區域的用戶需求,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總部經濟,卻又絕對不是過時的“打工經濟”。
根據佛山市三水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解釋,海爾市場創新產業園不同于傳統的工業園,傳統工業園是根據訂單生產產品的制造基地,而海爾市場創新產業園是全面創造用戶需求的服務中心。海爾將通過“零距離下的虛實網融合”創新模式,利用互聯網準確收集消費者需求,然后依托創新產業園這一“實網”以最快的速度滿足用戶需求,實現“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為用戶提供美好住居生活的解決方案。而海爾方面稱,項目全面建成后,將圍繞六大核心項目,引進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時,圍繞智能家電、智能家居(U-home)的研發及應用,希望能攜手信產局等相關部門就智能家居體驗區及相關應用項目開展合作,共同推進佛山智慧城市的建設。海爾還將實施“綠色產品、綠色企業、綠色文化”的綠色戰略,不僅實現冷柜、洗衣機等產品的全面綠色低碳化,而且在制造、營銷以及回收處理過程中構建全綠色的管理體系,引領全球綠色家電的發展趨勢。
海爾方面將項目定位為海爾集團華南地區總部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時也是海爾華南創品牌中心、模塊化標準工業園、海爾綜合產業園。由此看來,這個海爾集團在全球的第18個工業園,是海爾面向華南和東南亞市場的“戰略要塞”,絕不能簡單視同為“生產基地”。同時,項目表現出二產向三產的深度延展,也是與“打工經濟”最明顯的分野。
動工儀式上,佛山市市長李貽偉稱之為“南方海爾”。筆者認為,李貽偉這樣的描述是準確的。海爾三水項目可能并沒有完全具備“總部經濟”概念中的所有特征,但由于該項目所擔負的區域戰略使命與獨特的創新形態,卻也不能僅僅單純以“區域總部”來概括定義。
惟獨可以肯定的是,一種新的、活躍的“經濟生態”正在佛山落地生根,它將為地方帶來每年4億元甚至更多的稅收增量、將帶動產業鏈的整體創新與綠色改造,并將實現產業與城市的智慧交融與聚合。